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20页 |
第一章 卡络磺钠的处方前研究 | 第20-2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0页 |
1.1 仪器 | 第20页 |
1.2 试药 | 第2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0-27页 |
2.1 分析方法学的建立 | 第20-24页 |
2.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0-21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21页 |
2.1.3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21-22页 |
2.1.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22-23页 |
2.1.5 精密度试验 | 第23页 |
2.1.6 重复性试验 | 第23页 |
2.1.7 稳定性试验 | 第23页 |
2.1.8 回收率试验 | 第23-24页 |
2.1.9 含量测定 | 第24页 |
2.1.10 有关物质的测定 | 第24页 |
2.2 卡络磺钠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 卡络磺钠在不同介质中溶解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1 卡络磺钠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近似溶解度 | 第25页 |
2.3.2 卡络磺钠在不同介质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2.4 高温加热对卡络磺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7-29页 |
3.1 讨论 | 第27-28页 |
3.2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卡络磺钠氯化钠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的研究 | 第29-4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9-30页 |
1.1 仪器 | 第29页 |
1.2 试药 | 第29-3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0-41页 |
2.1 检查项 | 第30页 |
2.1.1 溶液的外观性状 | 第30页 |
2.1.2 有关物质 | 第30页 |
2.1.3 药物含量 | 第30页 |
2.1.4 不溶性微粒 | 第30页 |
2.2 处方研究 | 第30-32页 |
2.2.1 主药浓度的影响 | 第30页 |
2.2.2 抗氧剂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3 其他附加剂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 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2-40页 |
2.3.1 主药药液配制温度的考察 | 第32页 |
2.3.2 配液温度的筛选 | 第32-33页 |
2.3.3 活性炭吸附工艺的考察 | 第33-35页 |
2.3.4 氯化钠预处理工艺的考察 | 第35-37页 |
2.3.5 溶液pH值筛选 | 第37-38页 |
2.3.6 灭菌工艺的考察 | 第38页 |
2.3.7 新旧生产处方工艺比较 | 第38-39页 |
2.3.8 工序要点及分析 | 第39-40页 |
2.4 卡巴克洛的含量与不溶性微粒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1-43页 |
3.1 讨论 | 第41-42页 |
3.2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注射用卡络磺钠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43-5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3页 |
1.1 仪器 | 第43页 |
1.2 试药 | 第4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3-50页 |
2.1 卡络磺钠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 | 第43页 |
2.2 考察指标的建立 | 第43-44页 |
2.2.1 胶凝温度的测定 | 第43-44页 |
2.2.2 胶凝时间的测定 | 第44页 |
2.2.3 胶凝粘度的测定 | 第44页 |
2.3 初步处方的筛选 | 第44-46页 |
2.3.1 P407浓度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 第44页 |
2.3.2 PEG4000、HPMC K4M、P188对P470溶液胶凝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3 增稠剂的选择 | 第45-46页 |
2.3.4 药物处方成分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 第46页 |
2.4 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制剂处方 | 第46-50页 |
2.4.1 优化方案 | 第47-49页 |
2.4.2 优化结果 | 第49-50页 |
2.5 优化处方的确定与验证 | 第50页 |
2.6 卡络磺钠温敏原位凝胶的制备工艺 | 第50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0-53页 |
3.1 讨论 | 第50-52页 |
3.2 结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注射用卡络磺钠温敏凝胶的释放度研究 | 第53-66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3页 |
1.1 仪器 | 第53页 |
1.2 试药 | 第5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3-64页 |
2.1 注射用卡络磺钠温敏凝胶体外释放方法学的建立 | 第53-56页 |
2.1.1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53-54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54页 |
2.1.3 溶液的配制 | 第54页 |
2.1.4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54-55页 |
2.1.5 线性范围 | 第55页 |
2.1.6 回收率试验 | 第55-56页 |
2.1.7 卡络磺钠在释放介质中的稳定性 | 第56页 |
2.2 透析袋法考察温敏凝胶中药物的释放 | 第56-57页 |
2.3 无膜溶出法考察凝胶的溶蚀动力学与药物释放 | 第57-64页 |
2.3.1 释放介质对于凝胶释药行为的影响 | 第57-59页 |
2.3.2 释放面积对于凝胶释药行为的影响 | 第59-61页 |
2.3.3 振荡频率对于凝胶释药行为的影响 | 第61-63页 |
2.3.4 凝胶的溶蚀动力学模拟 | 第63-64页 |
3 讨论及小结 | 第64-66页 |
3.1 讨论 | 第64页 |
3.2 结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注射用卡络磺钠温敏凝胶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66-74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6-67页 |
1.1 仪器 | 第66页 |
1.2 试药 | 第66-67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7-72页 |
2.1 样品配制 | 第67页 |
2.2 给药方法及血样采集 | 第67页 |
2.3 体内分析方法学的建立 | 第67-71页 |
2.3.1 色谱条件 | 第67页 |
2.3.2 血浆样品处理 | 第67-68页 |
2.3.3 溶液配制 | 第68页 |
2.3.4 方法专属性试验 | 第68-69页 |
2.3.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9-70页 |
2.3.6 提取回收率 | 第70-71页 |
2.4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71-72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72-74页 |
3.1 讨论 | 第72-73页 |
3.2 结论 | 第73-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综述 | 第82-91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