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14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8-10页 |
1.1.1 模型及物理模型的含义 | 第8-9页 |
1.1.2 物理模型建构的含义 | 第9-10页 |
1.2 生物教学中物理模型建构的作用和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2.1 对物理模型概念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2 对物理模型的分类研究 | 第12页 |
1.3.2.3 对物理模型功能的研究 | 第12页 |
1.3.2.4 对物理模型建构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 认知学习理论 | 第14页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4-15页 |
2.3 兴趣和动机理论 | 第15页 |
2.4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 第15-1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1 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3.2 访谈法 | 第17页 |
3.3 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3.4 课堂观察法 | 第17页 |
3.5 行动研究法 | 第17-18页 |
4 《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有关物理模型的内容梳理 | 第18-20页 |
5 《分子与细胞》模块物理模型教学的实践研究 | 第20-37页 |
5.1 实践前海拉尔铁路第一中学物理模型教学现状访谈 | 第20-21页 |
5.1.1 访谈内容与方法 | 第20页 |
5.1.2 实践前物理模型教学现状访谈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5.2 物理模型建构的一般方法 | 第21-24页 |
5.2.1 物理模型建构的一般原则 | 第21页 |
5.2.2 物理模型建构的步骤 | 第21-24页 |
5.3 《分子与细胞》模块物理模型建构的策略与案例 | 第24-35页 |
5.3.1 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及案例设计 | 第24-27页 |
5.3.1.1 角色扮演式教学策略 | 第24-25页 |
5.3.1.2 角色扮演教学策略案例设计及分析 | 第25-27页 |
5.3.2 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案例设计及分析 | 第27-32页 |
5.3.2.1 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 | 第27-28页 |
5.3.2.2 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案例设计及分析 | 第28-32页 |
5.3.3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案例设计及分析 | 第32-35页 |
5.3.3.1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 第32-33页 |
5.3.3.2 小组合作式教学策略案例设计及分析 | 第33-35页 |
5.4 《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物理模型建构实践后的访谈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5.4.1 内容与方法 | 第35页 |
5.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7-39页 |
6.1 结论 | 第37页 |
6.2 建议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6页 |
附录1 《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物理模型建构实践前的教师访谈提纲 | 第41-42页 |
附录2 真核细胞三维物理模型评价标准 | 第42-43页 |
附录3 本课题实践后有关学生解题思维的访谈 | 第43-44页 |
附录4 《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物理模型建构实践后的生物教师及主管教学的领导访谈提纲 | 第44-45页 |
附录5 有关本课题实践后的学生访谈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