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2-14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4.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5.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2 多层高密度住区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15-32页 |
| 2.1 多层高密度住区的概念 | 第15页 |
| 2.2 多层高密度住区的特点 | 第15-27页 |
| 2.2.1 居住区内建筑占地率高 | 第15-18页 |
| 2.2.2 户型的空间优化与面积控制 | 第18-20页 |
| 2.2.3 庭院式空间的运用 | 第20-23页 |
| 2.2.4 叶状路网结构的运用 | 第23-27页 |
| 2.3 多层高密度住区国外实例分析 | 第27-31页 |
| 2.3.1 Barrio de la Malagueira项目 | 第27-29页 |
| 2.3.2 NEXT21项目 | 第29-30页 |
| 2.3.3 HAT新城滩滨项目 | 第30-31页 |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 3 多层高密度住区在城郊范围需面对的主要问题 | 第32-49页 |
| 3.1 新型城镇化对城郊住区的影响 | 第32-35页 |
| 3.1.1 城郊居住区的定义 | 第32页 |
| 3.1.2 新型城镇化下的城郊住区 | 第32-33页 |
| 3.1.3 可持续发展观对城郊住区建设的影响 | 第33-35页 |
| 3.2 我国城郊居住区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 第35-40页 |
| 3.2.1 多层高密度住区在我国规划管理规定下的适应性 | 第35页 |
| 3.2.2 城郊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尺度问题 | 第35-38页 |
| 3.2.3 城郊住区范围住宅高层化导致优质活动空间不足 | 第38-40页 |
| 3.3 城郊住区居住空间的多元化需求 | 第40-43页 |
| 3.3.1 居住观念的转变 | 第40页 |
| 3.3.2 居住需求的差异化特征 | 第40-43页 |
| 3.4 城郊住区居民的问卷调研 | 第43-48页 |
| 3.4.1 问卷设计 | 第43-45页 |
| 3.4.2 问卷调查展开 | 第45页 |
| 3.4.3 问卷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 4 多层高密度住区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49-59页 |
| 4.1 结构体系的合理运用 | 第49-52页 |
| 4.1.1 框架结构的运用 | 第49-51页 |
| 4.1.2 轻钢龙骨墙体的运用 | 第51-52页 |
| 4.2 引入国外先进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 | 第52-56页 |
| 4.2.1 新加坡:国家调控的组屋 | 第52-54页 |
| 4.2.2 日本:灵活的定制住宅 | 第54页 |
| 4.2.3 欧洲:“压缩”和“共享” | 第54-56页 |
| 4.3 多层高密度住区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 第56-58页 |
| 4.3.1 多层高密度居住小区的项目开发管理 | 第56-58页 |
| 4.3.2 多层高密度居住区的后期改造管理 | 第58页 |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 5 重庆“照母山”项目实践分析 | 第59-71页 |
| 5.1 项目概况 | 第59-60页 |
| 5.2 项目设计难点分析 | 第60页 |
| 5.3 多层高密度设计策略的运用 | 第60-68页 |
| 5.3.1 住宅布局设计 | 第60-62页 |
| 5.3.2 公共空间设计 | 第62-65页 |
| 5.3.3 户型空间设计 | 第65-68页 |
| 5.4 小结 | 第68-71页 |
| 6 结论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 附件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