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1 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 | 第17页 |
2.2 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属性 | 第17-19页 |
2.2.1 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经济特征 | 第17-18页 |
2.2.2 城市轨道交通的准公共品特征 | 第18页 |
2.2.3 城市轨道交通的经营特点 | 第18-19页 |
2.3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特征 | 第19-21页 |
2.3.1 投融资模式基本概念 | 第19页 |
2.3.2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特点 | 第19-21页 |
第3章 国内主要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 第21-31页 |
3.1 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 第21-23页 |
3.1.1 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3.1.2 北京轨道交通“BT+PPP”投融资模式 | 第22-23页 |
3.1.3 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实施经验 | 第23页 |
3.2 上海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 第23-26页 |
3.2.1 上海轨道交通投融资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3.2.2 上海轨道交通“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 第26页 |
3.2.3 上海轨道交通投融资实施经验 | 第26页 |
3.3 广州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 第26-28页 |
3.3.1 广州轨道交通投融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3.2 广州轨道交通“政府主导负债型”投融资模式 | 第27页 |
3.3.3 广州轨道交通投融资实施经验 | 第27-28页 |
3.4 北京、上海、广州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实施问题分析 | 第28-31页 |
3.4.1 投资主体和融资方式单一 | 第28页 |
3.4.2 票价机制不完善 | 第28页 |
3.4.3 综合开发经验不足 | 第28-29页 |
3.4.4 管理效率低 | 第29页 |
3.4.5 地铁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未充分利用 | 第29页 |
3.4.6 政府定位不清晰 | 第29-31页 |
第4章 南昌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选择分析 | 第31-39页 |
4.1 南昌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第31-32页 |
4.2 南昌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4.3 南昌市“地铁+社区”投融资模式可行性分析 | 第33-39页 |
4.3.1“地铁+社区”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4.3.2 南昌“地铁+社区”模式的作用 | 第35页 |
4.3.3 南昌“地铁+社区”模式盈利方向 | 第35-39页 |
第5章 南昌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优化措施 | 第39-43页 |
5.1 南昌轨道交通投融资存在问题 | 第39页 |
5.1.1 投融资主体单一 | 第39页 |
5.1.2 商业化经验不足 | 第39页 |
5.1.3 既有线路存在亏损风险 | 第39页 |
5.2 对南昌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优化的建议 | 第39-43页 |
5.2.1 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 第39-40页 |
5.2.2 制定稳定的财政补贴机制 | 第40-42页 |
5.2.3 建立轨道交通投融资相关监管机制 | 第42-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