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Pd-Cu催化剂协同零价铁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中硝态氮的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8页
    2.1 水体中氮素污染现状第12-14页
        2.1.1 氮素的污染危害第12页
        2.1.2 氮素的来源第12-14页
        2.1.3 氮素的水环境控制标准第14页
    2.2 水体中硝态氮处理技术第14-28页
        2.2.1 物理化学法第15-16页
        2.2.2 生物法第16-18页
        2.2.3 化学还原法第18-26页
        2.2.4 其它方法第26-28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8-34页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8页
    3.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3.3 技术路线第29-31页
    3.4 评价指标及方法第31-34页
        3.4.1 水质指标及测试方法第31页
        3.4.2 催化剂指标第31-33页
        3.4.3 催化效果评价第33-34页
4 化学还原法去除污水中硝态氮的可行性研究第34-45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4.1.1 实验材料第34页
        4.1.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4.2 铁还原法的溶液脱氮研究第35-40页
        4.2.1 零价铁+H~+第36-37页
        4.2.2 零价铁+Fe~(2+)第37-38页
        4.2.3 零价铁+Cu~(2+)第38-40页
    4.3 Pd催化剂协同零价铁法的溶液脱氮研究第40-42页
    4.4 铁还原法和Pd催化剂协同零价铁法的污水脱氮研究第42-43页
    4.5 小结第43-45页
5 Pd-Cu催化剂协同零价铁去除溶液中硝态氮的研究第45-79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5.1.1 实验材料第45页
        5.1.2 实验方法第45-46页
    5.2 催化剂表征第46-56页
        5.2.1 扫描电镜-能量散射光谱(SEM-EDS)第46-52页
        5.2.2 比表面积(S_(BET))第52-53页
        5.2.3 X射线衍射(XRD)第53-54页
        5.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54-56页
        5.2.5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第56页
    5.3 催化还原反应操作条件的优化第56-76页
        5.3.1 零价铁投加量第56-59页
        5.3.2 Pd: Cu质量比第59-62页
        5.3.3 催化剂投加量第62-64页
        5.3.4 溶液pH第64-66页
        5.3.5 反应时间第66-68页
        5.3.6 载体种类第68-76页
    5.4 Pd-Cu催化剂与零价铁的协同作用第76-78页
    5.5 小结第78-79页
6 Pd-Cu催化剂协同零价铁处理二级出水中硝态氮的研究第79-103页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9-82页
        6.1.1 实验材料第79-80页
        6.1.2 实验方法第80-82页
    6.2 不同催化剂作用下的催化效果第82-84页
    6.3 影响催化效果的因素第84-96页
        6.3.1 污水水质第84-92页
        6.3.2 温度第92-93页
        6.3.3 搅拌强度第93-95页
        6.3.4 DO浓度第95-96页
    6.4 催化剂再生及再利用第96-101页
        6.4.1 碱洗第97-98页
        6.4.2 酸洗第98-101页
        6.4.3 催化剂再利用第101页
    6.5 小结第101-103页
7 Pd-Cu催化剂协同零价铁去除硝态氮的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第103-125页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03-104页
        7.1.1 实验材料第103页
        7.1.2 实验方法第103-104页
    7.2 催化还原反应机理第104-113页
        7.2.1 催化还原反应过程第104-106页
        7.2.2 负载金属的作用第106-113页
    7.3 催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分析第113-124页
        7.3.1 零级反应动力学第114-115页
        7.3.2 一级反应动力学第115-117页
        7.3.3 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第117页
        7.3.4 催化还原过程的一级动力学第117-120页
        7.3.5 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120-124页
    7.4 小结第124-125页
8 结论及建议第125-127页
    8.1 结论第125-126页
    8.2 创新点第126页
    8.3 建议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2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42-14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的巨噬细胞中YY1和STAT1对microRNA-29a的转录调控作用
下一篇:GATA4通过NOX4在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中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