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图像跟踪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地理坐标跟踪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第17-20页 |
第2章 稳定跟踪系统工作基本原理及系统方案设计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传统光电平台基本组成 | 第20-22页 |
2.2.1 图像跟踪器 | 第21页 |
2.2.2 伺服分系统 | 第21页 |
2.2.3 结构分系统 | 第21-22页 |
2.2.4 有效载荷分系统 | 第22页 |
2.3 机载光电平台稳定跟踪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4 机载光电平台稳定跟踪的难点 | 第23-24页 |
2.5 本论文采取的解决措施及方案 | 第24-28页 |
2.6 机载光电平台稳定跟踪评价方法 | 第28-32页 |
2.6.1 图像跟踪器跟踪精度客观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2.6.2 机载光电平台整体稳定跟踪精度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2.6.3 定位精度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2.6.4 地理坐标稳定跟踪精度评价方法 | 第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基于域均值粒子群优化的均值漂移动目标跟踪 | 第34-4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标准均值漂移算法 | 第34-39页 |
3.3 基于域均值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39-41页 |
3.4 基于域均值粒子群优化的均值漂移目标跟踪模型 | 第41-42页 |
3.5 基于域均值粒子群优化的均值漂移目标跟踪试验 | 第42-46页 |
3.6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基于分层局部敏感直方图的移动目标跟踪 | 第48-66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局部敏感直方图算法 | 第49-53页 |
4.3 MLSH算法 | 第53-55页 |
4.3.1 遮挡处理 | 第53-54页 |
4.3.2 权重mq 取值 | 第54页 |
4.3.3 顶层区域划分 | 第54-55页 |
4.3.4 特征更新 | 第55页 |
4.4 跟踪算法流程 | 第55-56页 |
4.5 实验室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4.6 实验室实测与外场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4.6.1 实验室实测 | 第60-63页 |
4.6.2 外场试验 | 第63-64页 |
4.7 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基于地理坐标定位的固定目标跟踪 | 第66-128页 |
5.1 引言 | 第66-67页 |
5.2 机载光电平台系统地理坐标跟踪模型 | 第67-82页 |
5.2.1 坐标系定义 | 第67-70页 |
5.2.2 齐次坐标转换法 | 第70-72页 |
5.2.3 主目标定位 | 第72-75页 |
5.2.4 次目标定位 | 第75-78页 |
5.2.5 目标引导 | 第78-82页 |
5.3 目标地理坐标跟踪误差建模与分析 | 第82-112页 |
5.3.1 目标定位误差主要来源 | 第82-90页 |
5.3.2 某型号机载光电平台各定位误差源的量化分析 | 第90-94页 |
5.3.3 各项误差对主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 | 第94-108页 |
5.3.4 采用畸变校正提高次目标定位精度 | 第108-112页 |
5.4 目标地理坐标跟踪的实现与实验 | 第112-126页 |
5.4.1 实验系统组成 | 第112-114页 |
5.4.2 外场实验目的 | 第114-115页 |
5.4.3 主目标定位外场实测结果 | 第115-116页 |
5.4.4 主目标地理坐标跟踪外场实测结果 | 第116-118页 |
5.4.5 次目标定位外场实测结果 | 第118-123页 |
5.4.6 多目标地理坐标跟踪外场实测结果 | 第123-126页 |
5.5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6.1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28-129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6.3 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40-142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