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混合型产品的装配序列规划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装配序列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刚柔混合型产品装配优化 | 第17-19页 |
1.2.2 碰撞检测技术 | 第19-20页 |
1.2.3 装配序列规划中的智能优化算法 | 第20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碰撞干涉检测技术 | 第22-33页 |
2.1 碰撞检测技术概述 | 第22-24页 |
2.2 包围盒技术 | 第24-27页 |
2.2.1 包围盒 | 第24-26页 |
2.2.2 球扫掠体 | 第26-27页 |
2.2.3 其他包围体 | 第27页 |
2.3 粗略碰撞检测技术 | 第27-29页 |
2.4 基于包围盒十字相交的干涉判断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刚柔混合装配的装配信息模型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装配模型信息的分类 | 第33-35页 |
3.3 装配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35-38页 |
3.3.1 装配结构信息描述 | 第35页 |
3.3.2 层次装配关系 | 第35-36页 |
3.3.3 工具的位置模型 | 第36-37页 |
3.3.4 模型的几何参数信息 | 第37-38页 |
3.4 基于模型定义技术的装配信息表达 | 第38-39页 |
3.5 装配模型的矩阵表示 | 第39-43页 |
3.6 装配模型的简化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装配应力矩阵的定义和构建 | 第45-54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装配干涉矩阵 | 第45-50页 |
4.2.1 零部件的位姿描述和及变换 | 第45-47页 |
4.2.2 干涉矩阵的定义和提取 | 第47-50页 |
4.3 装配应力矩阵的定义和构建 | 第50-54页 |
4.3.1 装配应力矩阵的定义 | 第50-51页 |
4.3.2 装配应力矩阵的构建 | 第51-54页 |
第五章 装配序列优化算法 | 第54-63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多目标进化算法 | 第54-55页 |
5.3 分散搜索算法的基本框架 | 第55-57页 |
5.4 分散搜索算法重新设计和改进 | 第57-63页 |
5.4.1 解的表达方式 | 第57页 |
5.4.2 解的适应度函数 | 第57-58页 |
5.4.3 初始解的产生多样化以及改进 | 第58-59页 |
5.4.4 参考集的选择和更新 | 第59-60页 |
5.4.5 子集的产生 | 第60-61页 |
5.4.6 解的重组 | 第61-62页 |
5.4.7 解的改进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算法参数的选择和实例验证 | 第63-76页 |
6.1 参数的设定 | 第63-67页 |
6.1.1 田口实验设计 | 第63页 |
6.1.2 TOPSIS法 | 第63-67页 |
6.2 基于分散搜索算法装配序列优化实例验证 | 第67-75页 |
6.2.1 可行性验证 | 第67-71页 |
6.2.2 算法的效率性验证 | 第71-7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总结 | 第76-77页 |
7.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2-83页 |
1)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 第82页 |
2)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