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流器论文

介质阻挡放电的能量压缩机理、实现及优化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6-46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介质阻挡放电与材料表面改性第17-23页
        1.2.1 介质阻挡放电常温等离子体技术第17-20页
        1.2.2 介质阻挡放电在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第20-23页
    1.3 介质阻挡放电影响因素与负载模型研究现状第23-34页
        1.3.1 介质阻挡放电的影响因素第23-27页
        1.3.2 介质阻挡放电的负载模型第27-31页
        1.3.3 介质阻挡放电影响因素与负载模型的相关性第31-32页
        1.3.4 放电影响因素与负载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1.4 介质阻挡放电交流驱动电源研究与应用现状第34-42页
        1.4.1 交流谐振型驱动电源的拓扑结构第35-40页
        1.4.2 交流谐振型驱动电源的控制方法第40-41页
        1.4.3 交流谐振型驱动电源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42-46页
第2章 介质阻挡放电分段负载模型与能量压缩原理第46-73页
    2.1 介质阻挡放电分段负载模型第46-54页
        2.1.1 非线性放电负载的分段解析第46-48页
        2.1.2 非线性分段负载模型的参数测量第48-50页
        2.1.3 实验验证第50-54页
    2.2 介质阻挡放电能量压缩原理第54-71页
        2.2.1 介质阻挡放电能量压缩概念的引入第54-55页
        2.2.2 负载电流波形与有效放电时间的相关性第55-57页
        2.2.3 断续电流模式放电能量压缩的实现原理第57-68页
        2.2.4 实验验证第68-71页
    2.3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3章 放电能量压缩对材料表面改性的优化第73-88页
    3.1 表面改性效果与放电能量压缩率的关系第73-82页
        3.1.1 实验设备第73-75页
        3.1.2 放电能量压缩对材料表面特性的作用效果第75-80页
        3.1.3 放电能量压缩的等离子体微观解释第80-82页
    3.2 表面改性三维模型与放电参数最优化第82-87页
        3.2.1 实验方法第82页
        3.2.2 表面改性三维模型下的放电参数寻优方法第82-84页
        3.2.3 表面改性三维模型的等离子体微观解释第84-87页
    3.3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4章 三次谐波环流注入实现放电能量压缩第88-118页
    4.1 介质阻挡放电虚拟电流注入分析法第88-92页
        4.1.1 谐振变换器的虚拟电流源等效第88-90页
        4.1.2 基于虚拟电流注入的放电时间计算方法第90页
        4.1.3 基于虚拟电流注入的负载线性化方法第90-92页
    4.2 并-串联谐振网络中的三次谐波环流注入第92-99页
        4.2.1 三次谐波电流虚拟注入对断续电流模式的逼近第93-94页
        4.2.2 并-串联谐振网络中的三次谐波环形电流形成原理第94-97页
        4.2.3 电流源并-串联谐振型拓扑的构建第97-99页
    4.3 以能量压缩率为设计目标的基波与三次谐振叠加近似法第99-111页
        4.3.1 第一步:通过分段矩形电流估计目标波形第100-105页
        4.3.2 第二步:构建并叠加基波与三次谐波等效电路第105-107页
        4.3.3 第三步:用叠加波形逼近目标波形第107-111页
    4.4 仿真和实验验证第111-117页
    4.5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5章 电流源并-串联谐振电源的分析、优化与应用第118-136页
    5.1 能量压缩的全功率范围稳定性第118-122页
        5.1.1 能量压缩稳定性判据第118-120页
        5.1.2 实验验证第120-122页
    5.2 基于旁路辅助电容的零电压软开关第122-129页
        5.2.1 旁路辅助电容工作原理第123-127页
        5.2.2 仿真和实验验证第127-129页
    5.3 15kW和30kW电源系统实现与应用第129-135页
    5.4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36-139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136-138页
    6.2 今后工作展望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流微网下适用于光伏系统的电导增量最大功率点跟踪优化技术研究
下一篇:高压SiC JFET器件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