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古洪水水文学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4 研究展望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流程 | 第21-22页 |
1.3.4 研究工作总量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地点 | 第23-33页 |
2.1 研究区水文地理环境概况 | 第23-27页 |
2.1.1 黄河上游水文地理概况 | 第24-25页 |
2.1.2 伊河流域水文地理概况 | 第25-27页 |
2.2 研究地点 | 第27-33页 |
2.2.1 黄河上游靖远-景泰段JPC地点 | 第27-30页 |
2.2.2 伊河中游龙门峡段LMX地点 | 第30-33页 |
第3章 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年代学重建及其气候背景分析 | 第33-43页 |
3.1 古洪水年代学重建 | 第33-38页 |
3.1.1 光释光测年的理论前提 | 第33-34页 |
3.1.2 各研究剖面样品前处理和年龄数据 | 第34-38页 |
3.2 古洪水事件气候学背景分析 | 第38-43页 |
第4章 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重建 | 第43-64页 |
4.1 古洪水洪峰水位的确定 | 第43-47页 |
4.1.1 古洪水洪峰水位重建方法 | 第43-44页 |
4.1.2 研究地点古洪水洪峰水位计算成果 | 第44-47页 |
4.2 古洪水洪峰流量的确定 | 第47-59页 |
4.2.1 黄河上游JPC地点 | 第49-56页 |
4.2.2 伊河中游LMX地点 | 第56-59页 |
4.3 古洪水洪峰流量重现期的确定 | 第59-64页 |
4.3.1 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4.3.2 黄河上游兰州站古洪水洪峰流量重现期计算 | 第60-61页 |
4.3.3 伊河中游龙门水文站古洪水洪峰流量重现期计算 | 第61-64页 |
第5章 讨论 | 第64-73页 |
5.1 古洪水SWD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区别 | 第64-66页 |
5.2 古水文-古气候响应关系和洪旱事件关系探讨 | 第66-67页 |
5.3 古洪水水文学重建方法应用条件讨论 | 第67-73页 |
5.3.1 河槽类型选择 | 第67-69页 |
5.3.2 古洪峰水位和古洪峰流量重建方法选择 | 第69-7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