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克兰盆地VMS矿床变质叠加成矿及找矿评价
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48页 |
2.1 VMS矿床及其变形变质 | 第18-23页 |
2.1.1 VMS矿床基本特征 | 第18-22页 |
2.1.2 VMS矿床变形变质研究 | 第22-23页 |
2.2 克兰盆地地质背景及成矿研究 | 第23-40页 |
2.2.1 克兰盆地地质背景 | 第24-36页 |
2.2.2 克兰火山—沉积盆地成矿研究 | 第36-40页 |
2.3 变质流体研究 | 第40-47页 |
2.3.1 变质流体的性质及CO_2来源研究 | 第40-42页 |
2.3.2 变质流体的叠加成矿 | 第42-47页 |
2.4 有待探索的科学问题 | 第47-48页 |
3 克兰盆地海相火山沉积矿床及变形变质研究 | 第48-69页 |
3.1 塔拉特铅锌矿床 | 第48-58页 |
3.1.1 矿区地质 | 第48-49页 |
3.1.2 矿体地质 | 第49-53页 |
3.1.3 成矿期次和阶段 | 第53-57页 |
3.1.4 矿石变形变质特征 | 第57-58页 |
3.2 铁木尔特铅锌矿床及叠加金(铜)矿化 | 第58-64页 |
3.2.1 矿区地质 | 第58-59页 |
3.2.2 矿体地质 | 第59-61页 |
3.2.3 成矿期次和阶段 | 第61-63页 |
3.2.4 矿石变形变质特征 | 第63-64页 |
3.3 海相火山沉积矿床变形变质综合对比 | 第64-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69-87页 |
4.1 塔拉特铅锌矿床 | 第69-77页 |
4.1.1 样品特征与研究方法 | 第69页 |
4.1.2 包裹体岩相学 | 第69-71页 |
4.1.3 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71-73页 |
4.1.4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 第73-77页 |
4.2 铁木尔特铅锌矿床的金矿化 | 第77-81页 |
4.2.1 样品特征与研究方法 | 第77页 |
4.2.2 包裹体岩相学 | 第77-78页 |
4.2.3 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78-80页 |
4.2.4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 第80-81页 |
4.3 富CO_2流体与变质作用P-T条件 | 第81-85页 |
4.3.1 富CO_2流体捕获的P-T条件 | 第81-82页 |
4.3.2 变质流体特征及演化 | 第82-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第87-103页 |
5.1 铜、锌同位素研究 | 第87-91页 |
5.1.1 分析方法 | 第87-88页 |
5.1.2 测试结果 | 第88页 |
5.1.3 结果分析 | 第88-91页 |
5.1.4 存在问题 | 第91页 |
5.2 Rb-Sr同位素研究 | 第91-96页 |
5.2.1 样品选择及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5.2.2 实验结果分析及意义 | 第92-96页 |
5.3 硫同位素研究 | 第96-99页 |
5.4 铅同位素研究 | 第99-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6 成矿模式及找矿评价 | 第103-132页 |
6.1 成矿模式 | 第103-110页 |
6.1.1 控矿条件 | 第103页 |
6.1.2 变形变质作用 | 第103-104页 |
6.1.3 金与铅锌的关系 | 第104-108页 |
6.1.4 矿床成矿模式 | 第108-110页 |
6.2 找矿评价 | 第110-131页 |
6.2.1 成矿元素相关性特征 | 第110-117页 |
6.2.2 成矿元素空间变化规律 | 第117-128页 |
6.2.3 区域找矿评价 | 第128-13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7 结论 | 第132-136页 |
7.1 主要成果 | 第132-13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3页 |
附录A 野外地质照片 | 第153-160页 |
附录B 剖面岩矿样品鉴定表 | 第160-16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67-17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