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陕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页
        1.2.2 现实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重点及难点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1 文献分析法第15页
        1.4.2 问卷调查法第15页
        1.4.3 层次分析法第15页
        1.4.4 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法(IPA分析)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第17-2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文化遗产第17页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7页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第17页
        2.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濒危度第17-18页
        2.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活化度第18页
        2.1.6 旅游利用模式第18页
    2.2 主要理论基础第18-20页
        2.2.1 文化进化理论第18-19页
        2.2.2 文化变迁理论第19页
        2.2.3 旅游地理学理论第19-20页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页
    2.3 国外研究综述第20-22页
        2.3.1 文献统计分析第20-21页
        2.3.2 非遗旅游真实性研究第21页
        2.3.3 非遗旅游政治性质研究第21-22页
        2.3.4 非遗旅游影响研究第22页
        2.3.5 国外研究总结第22页
    2.4 国内研究综述第22-27页
        2.4.1 文献统计分析第22-23页
        2.4.2 非遗概念研究第23-24页
        2.4.3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第24页
        2.4.4 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第24-25页
        2.4.5 非遗濒危研究第25页
        2.4.6 非遗活化研究第25-26页
        2.4.7 国内研究总结第26-27页
第三章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状分析第27-39页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情况第27-31页
        3.1.1 资源结构分析第27-30页
        3.1.2 传承人赋存情况第30页
        3.1.3 非遗资源总体评价第30-31页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分析第31-32页
        3.2.1 管理机制明确化第31页
        3.2.2 开发形式多样化第31页
        3.2.3 旅游产品层次化第31页
        3.2.4 媒介宣传丰富化第31-32页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存在问题探讨第32-33页
        3.3.1 利用观念落后,参与主体认知错位第32页
        3.3.2 利用活化欠缺,忽视文化内涵第32页
        3.3.3 产品层次较低,缺乏深度体验旅游第32-33页
        3.3.4 资源整合不够,旅游利用缺乏系统性第33页
        3.3.5 保护脱离群众,忽视环境氛围营造第33页
    3.4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有利用模式第33-39页
        3.4.1 专题博物馆模式第33-34页
        3.4.2 村寨模式第34-35页
        3.4.3 节会旅游开发模式第35页
        3.4.4 休闲演艺模式第35-36页
        3.4.5 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第36-39页
第四章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濒危度评价第39-65页
    4.1 指标选取原则第39页
        4.1.1 “保护第一”原则第39页
        4.1.2 关键指标原则第39页
        4.1.3 指导性原则第39页
    4.2 指标体系设计第39-45页
        4.2.1 方法简介第39-40页
        4.2.2 指标选取及解释第40-41页
        4.2.3 第一轮评价指标确定第41-42页
        4.2.4 第二轮评价指标确定第42-43页
        4.2.5 指标总结说明第43-45页
    4.3 评价模型构建第45-47页
    4.4 指标权重确定第47-52页
        4.4.1 确定方法简介第47页
        4.4.2 问卷发放第47-48页
        4.4.3 权重结果解析第48-52页
    4.5 评价模型应用第52-58页
        4.5.1 应用方法第52-53页
        4.5.2 问卷发放情况第53-54页
        4.5.3 得分结果第54-58页
    4.6 评价结论第58-65页
        4.6.1 分级评价第58-60页
        4.6.2 分类评价第60-65页
第五章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活化度评价第65-85页
    5.1 指标选取原则第65页
        5.1.1 宏观和微观兼具的原则第65页
        5.1.2 相关性原则第65页
        5.1.3 可获取性原则第65页
        5.1.4 科学性原则第65页
    5.2 指标体系设计第65-69页
        5.2.1 指标选取及解释第65-66页
        5.2.2 第一轮评价指标确定第66-67页
        5.2.3 第二轮评价指标确定第67-68页
        5.2.4 指标总结说明第68-69页
    5.3 评价模型构建第69-71页
    5.4 指标权重确定第71-74页
        5.4.1 指标总体分析第71-72页
        5.4.2 指标各层次比较分析第72-73页
        5.4.3 简化结果分析第73-74页
    5.5 评价模型应用第74-79页
        5.5.1 应用方法第74-75页
        5.5.2 得分结果第75-79页
    5.6 评价结论第79-85页
        5.6.1 分级评价第79-81页
        5.6.2 分类评价第81-85页
第六章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IPA分析第85-99页
    6.1 IPA分析简介第85-86页
    6.2 IPA分析应用第86-89页
    6.3 继续努力区域(第一象限)第89-91页
        6.3.1 总体评价第89页
        6.3.2 分项评价第89-91页
    6.4 重点改进区域(第四象限)第91-93页
        6.4.1 总体评价第91页
        6.4.2 分项评价第91-93页
    6.5 顺其自然区域(第二象限)第93-95页
        6.5.1 总体评价第93页
        6.5.2 分项评价第93-95页
    6.6 低优先改进区域(第三象限)第95-99页
        6.6.1 总体评价第95页
        6.6.2 分类评价第95-99页
第七章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模式分析第99-111页
    7.1 利用原则第99页
        7.1.1 原真性原则第99页
        7.1.2 参与性原则第99页
        7.1.3 特异性原则第99页
        7.1.4 综合效益原则第99页
    7.2 模式创建思路第99-102页
    7.3 模式一:主题深化利用模式第102-104页
        7.3.1 模式对象第102页
        7.3.2 模式结构第102-103页
        7.3.3 模式特点第103页
        7.3.4 利用方式第103-104页
    7.4 模式二:分层保护利用模式第104-106页
        7.4.1 模式对象第104页
        7.4.2 模式结构第104页
        7.4.3 模式特点第104-105页
        7.4.4 利用方式第105-106页
    7.5 模式三:原真保护利用模式第106-107页
        7.5.1 模式对象第106页
        7.5.2 模式结构第106页
        7.5.3 模式特点第106页
        7.5.4 利用方式第106-107页
    7.6 模式四:主因激活利用模式第107-111页
        7.6.1 模式对象第107-108页
        7.6.2 模式结构第108页
        7.6.3 模式特点第108页
        7.6.4 利用方式第108-11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3页
    8.1 研究结论第111-112页
    8.2 本研究创新点第112页
    8.3 研究不足第112页
    8.4 研究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9页
附录第119-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旅游语境下阳朔客栈主身份认同研究
下一篇:中国成年人心电图校正QT间期、离散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