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依据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新常态下低碳经济的生存论价值预设 | 第17-25页 |
2.1 经济 “新常态”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 第17-20页 |
2.1.1 经济 “新常态”的内涵理解 | 第17-18页 |
2.1.2 经济 “新常态”下的环境问题 | 第18-20页 |
2.2 新常态下低碳经济的生存论分析 | 第20-23页 |
2.2.1 新常态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含义 | 第20-21页 |
2.2.2 新常态下生态、经济、人类之间的生存关系 | 第21-22页 |
2.2.3 新常态下低碳经济的生存论哲学基础 | 第22-23页 |
2.3 低碳经济的生存论价值预设 | 第23-24页 |
2.3.1 突破传统 “财富无限增长”的价值观 | 第23页 |
2.3.2 低碳经济的 “内在价值”预设 | 第23-24页 |
2.3.3 低碳经济的 “外在价值”预设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新常态下低碳经济的唯物史观基础 | 第25-32页 |
3.1 新常态下低碳经济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25-29页 |
3.1.1 增长速度的转变 | 第25-26页 |
3.1.2 发展驱动力的转变 | 第26页 |
3.1.3 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26-27页 |
3.1.4 产业需求结构 | 第27-28页 |
3.1.5 收入分配结构 | 第28-29页 |
3.2 新常态下低碳经济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 第29-31页 |
3.2.1 人的物质需求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 第29-30页 |
3.2.2 环境危机与投资不平衡之间的关系问题 | 第30页 |
3.2.3 乡村环保与城镇化污染之间的关系问题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新常态下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难题 | 第32-40页 |
4.1 新常态下低碳经济发展在现象层面的困境 | 第32-34页 |
4.1.1 直观现象层面存在的困境 | 第32-33页 |
4.1.2 科技现象层面存在的困境 | 第33-34页 |
4.1.3 污染治理现象层面存在的困境 | 第34页 |
4.2 低碳经济发展在理论层面的困境 | 第34-36页 |
4.2.1 对低碳经济的自然观不成熟 | 第34-35页 |
4.2.2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坚定 | 第35页 |
4.2.3 世界范围内 “资本逻辑”的扩张 | 第35-36页 |
4.3 低碳经济理论困境的根源 | 第36-39页 |
4.3.1 主体根源 | 第36页 |
4.3.2 客体根源 | 第36-37页 |
4.3.3 实践中介根源 | 第37-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新常态”下建设低碳经济的实践对策 | 第40-47页 |
5.1 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融入到生产生活中 | 第40-42页 |
5.1.1 形成全面的生态发展观念 | 第40页 |
5.1.2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 | 第40-41页 |
5.1.3 提高全民低碳意识 | 第41-42页 |
5.2 解决好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 第42-44页 |
5.2.1 协调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5.2.2 把握好人与物之间尺度的关系 | 第43-44页 |
5.2.3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44页 |
5.3 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第44-46页 |
5.3.1 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 | 第45页 |
5.3.2 培育环境治理的有机体 | 第45-46页 |
5.3.3 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平衡 | 第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