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工业多层次集成仿真平台研究及应用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表格 | 第14-15页 |
插图 | 第15-17页 |
术语及符号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流程工业建模与仿真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流程工业CIMS及其体系结构 | 第20-21页 |
·流程工业建模与仿真的定义及重要性 | 第21-22页 |
·流程工业集成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流程工业多层次建模与仿真 | 第22-25页 |
·流程工业集成建模与仿真 | 第25-28页 |
·智能工厂多层次集成仿真建模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多层次集成仿真建模研究框架及核心技术 | 第28-29页 |
·多层次集成仿真研究重难点及关键方向 | 第29-30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 第30-32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多层次集成仿真平台总体结构及设计 | 第33-47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集成仿真平台建设背景 | 第33-34页 |
·集成仿真平台建设目标 | 第34页 |
·集成仿真平台的典型应用需求 | 第34-38页 |
·企业级仿真与优化集成应用 | 第35-36页 |
·多层次数据校正研究运用 | 第36-37页 |
·智能工厂培训系统 | 第37-38页 |
·集成仿真平台整体设计 | 第38-45页 |
·集成仿真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 第38-43页 |
·集成仿真平台仿真建模及模型接口 | 第43-44页 |
·集成仿真平台数据集成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流程工业多层次仿真建模方法 | 第47-65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流程工业多层次仿真建模方法 | 第48-53页 |
·流程工业信息模型分类 | 第48-49页 |
·多分辨率基础信息模型建模方法 | 第49-52页 |
·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方法 | 第52-53页 |
·石化企业多层次仿真建模策略 | 第53-58页 |
·生产流程建模 | 第53-54页 |
·基础数据建模 | 第54-57页 |
·层次间模型映射 | 第57-58页 |
·多层次工厂模型建模实例 | 第58-64页 |
·PCS层工厂模型实例 | 第58-59页 |
·MES层工厂模型实例 | 第59-60页 |
·ERP层工厂模型实例 | 第60-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多层次仿真平台实现及模型验证 | 第65-83页 |
·多层次仿真及平台实现 | 第65-72页 |
·平台总体物理架构 | 第65-66页 |
·平台开发及运行环境 | 第66页 |
·集成仿真平台实现工作流程 | 第66-67页 |
·集成仿真平台仿真模块功能实现 | 第67-72页 |
·多层次集成仿真案例设计和计算实验 | 第72-75页 |
·仿真目标及仿真准备 | 第72-74页 |
·多层次仿真案例设计及计算实验 | 第74-75页 |
·多层次集成仿真平台模型验证 | 第75-81页 |
·模型实例对象验证说明 | 第75-77页 |
·单层仿真模型精度验证 | 第77-79页 |
·多层次仿真模型一致性验证 | 第79-81页 |
·集成仿真平台性能评价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多层次集成仿真平台案例应用 | 第83-97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基于仿真的闭环调度优化策略 | 第84-86页 |
·不确定性生产调度优化问题 | 第84-85页 |
·基于仿真的闭环调度优化建模策略 | 第85-86页 |
·基于仿真的闭环调度优化案例设计 | 第86-89页 |
·炼厂生产调度优化建模 | 第86-88页 |
·炼厂典型工况下仿真场景设计 | 第88-89页 |
·基于仿真的闭环调度优化案例实施 | 第89-93页 |
·基于仿真的分层闭环调度优化实施流程 | 第89-90页 |
·MILP调度优化模型实现 | 第90-91页 |
·支持闭环调度优化的层次仿真计算 | 第91-93页 |
·闭环调度优化效果分析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97-98页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附录A 三层基础信息模型基础数据建模 | 第105-108页 |
附录B 个人简介 | 第108页 |
附录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