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第1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0-13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四、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武陟县“四清”运动的历史背景 | 第16-28页 |
第一节 “四清”运动前的国内外形势 | 第16-19页 |
一、国内形势 | 第16-18页 |
二、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 | 第18-19页 |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武陟的社会状况 | 第19-28页 |
一、武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 | 第19-20页 |
二、土地改革中的阶级成分划分逐步强化了人们的阶级意识 | 第20-23页 |
三、1960年前后的经济困难状况加剧了干群矛盾 | 第23-25页 |
四、“五风”盛行严重积累了干群矛盾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发动和试点 | 第28-38页 |
第一节 进行正面教育 | 第28-32页 |
一、会议前的思想状况 | 第28页 |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 第28-30页 |
三、巩固集体经济,反对单干 | 第30-31页 |
四、抓生产 | 第31-32页 |
五、效果明显 | 第32页 |
第二节、反“黑风” | 第32-38页 |
一、训练干部和贫下中农骨干 | 第33-34页 |
二、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农村各大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34-38页 |
第三章 铺开(从1963年6月到1964年5月) | 第38-44页 |
第一节 训练干部 | 第38-39页 |
一、训练干部 | 第38页 |
二、学习“双十条”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宣讲“双十条” | 第39页 |
一、组织宣讲队伍,宣读讲解“双十条” | 第39页 |
二、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解决所谓公私关系问题 | 第39页 |
三、整顿经营管理开展简单小“四清” | 第39页 |
第三节 城关公社孙庄大队的试点工作 | 第39-44页 |
一、孙庄大队的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二、孙庄大队干部群众对“四清”运动的思想反应 | 第40页 |
三、孙庄大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步骤 | 第40-43页 |
四、孙庄大队的新面貌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高潮(从1964年5月到1965年1月) | 第44-54页 |
第一节 训练社教工作组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序幕:东马曲大队的试点 | 第45-48页 |
一、东马曲大队的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二、集中讨论,统一思想 | 第46页 |
三、处理的原则和具体办法 | 第46-47页 |
四、处理结果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高潮:小“四清”的基本情况 | 第48-54页 |
一、小“四清”的内容和基本做法 | 第48-50页 |
二、小“四清”运动的成绩 | 第50-51页 |
三、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 第51-54页 |
第五章 不了了之 | 第54-60页 |
第一节 “二十三条”后的大“四清”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清经济:土地和牲畜管理纳入“六十条”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建立贫下中农协会 | 第56-58页 |
一、召开贫下中农会议 | 第56-57页 |
二、参加河南省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会 | 第57页 |
三、基层宣传 | 第57-58页 |
第四节 抓革命,促生产 | 第58-60页 |
第六章 反思与评价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