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面向可靠性的微服务系统自适应调整技术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6页
    1.2 现状研究概述与分析第16-21页
    1.3 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2章 软件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24-48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软件可靠性分析分类第25-28页
        2.2.1 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进行划分第26-27页
        2.2.2 从可靠性定义的角度进行划分第27页
        2.2.3 从可靠性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划分第27-28页
    2.3 软件可靠性分析技术与方法第28-43页
        2.3.1 基于失效数据的统计分析技术第29页
        2.3.2 基于失效数据序列的统计分析技术第29-35页
        2.3.3 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技术第35-37页
        2.3.4 基于体系结构的分析技术第37-43页
    2.4 基于概率模型检验的系统可靠性分析平台第43-46页
        2.4.1 平台设计第43-46页
        2.4.2 平台实现第46页
    2.5 微服务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第46页
    2.6 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差异化多实例部署的微服务系统可靠性分析第48-74页
    3.1 引言第48-50页
    3.2 研究框架第50-52页
    3.3 微服务架构系统可靠性模型构建第52-61页
        3.3.1 微服务可靠性模型构建第52-54页
        3.3.2 用户使用剖面模型构建第54-59页
        3.3.3 复合可靠性模型构建第59-61页
    3.4 系统可靠性分析第61-63页
    3.5 案例分析第63-71页
        3.5.1 实验环境第63-66页
        3.5.2 实验分析第66-71页
    3.6 相关工作第71-72页
    3.7 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多社区微服务系统可靠性分析第74-95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研究框架第75-78页
    4.3 多社区微服务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构建第78-85页
        4.3.1 多社区使用剖面模型构建第78-82页
        4.3.2 多社区微服务可靠性模型构建第82-83页
        4.3.3 多社区微服务系统可靠性模型构建第83-85页
    4.4 多社区系统可靠性分析第85-86页
    4.5 案例分析第86-91页
        4.5.1 实验环境第86-87页
        4.5.2 实验分析第87-90页
        4.5.3 可靠性分析第90-91页
    4.6 相关工作第91-93页
    4.7 小结第93-95页
第5章 基于粒计算面向可靠性的大粒度服务流程组合第95-122页
    5.1 引言第95-98页
    5.2 基于粒计算的面向大粒度的服务流程组合问题第98-105页
        5.2.1 粒计算基本概念第98-99页
        5.2.2 粒计算模型第99-100页
        5.2.3 基于商空间粒计算模型的大粒度服务流程组合问题求解第100-104页
        5.2.4 面向可靠性的大粒度服务流程组合分析第104-105页
    5.3 建模最优大粒度服务流程模型第105-117页
        5.3.1 最优大粒度服务流程建模问题是NPC问题第105-107页
        5.3.2 最优大粒度服务流程建模问题求解第107-117页
    5.4 组合可靠性最优的大粒度服务流程第117页
    5.5 大粒度服务流程组合问题实验第117-119页
        5.5.1 实验环境第117-118页
        5.5.2 数据准备及结果分析第118-119页
    5.6 相关工作第119-121页
    5.7 小结第121-122页
第6章 微服务系统自适应调整平台第122-129页
    6.1 引言第122-123页
    6.2 技术支撑第123-125页
        6.2.1 集群技术第123-124页
        6.2.2 大数据技术第124-125页
    6.3 平台介绍第125-128页
    6.4 小结第128-129页
第7章 结束语第129-132页
    7.1 主要贡献第129-130页
    7.2 将来的工作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8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38-139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opaque10突变体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
下一篇:虚实社会中事件影响空间模型及其在股票交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