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交替曝气两级生物滤池反硝化除磷工艺效能及其菌群结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课题背景第12-15页
     ·水体富营养化及氮磷的危害第12-13页
     ·氮磷废水处理第13-15页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第15-27页
     ·脱氮除磷工艺第15-21页
     ·反硝化除磷技术第21-25页
     ·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学研究第25-27页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0-36页
   ·试验方案设计第30页
   ·试验装置与运行方式第30-32页
     ·试验装置第30-31页
     ·运行方式第31-32页
   ·试验材料第32-33页
     ·试验滤料第32-33页
     ·试验用水第33页
     ·试验仪器第33页
   ·试验分析方法第33-36页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方法第33-34页
     ·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第34-36页
第三章 厌氧/好氧交替曝气生物滤池脱氮除磷研究第36-48页
   ·厌氧/好氧交替曝气生物滤池启动研究第36-39页
     ·厌氧/好氧交替曝气生物滤池挂膜启动方式第36-37页
     ·厌氧/好氧交替曝气生物滤池的启动特点第37-38页
     ·厌氧/好氧交替曝气生物滤池启动期间的生物相分析第38-39页
   ·厌氧/好氧交替曝气生物滤池的废水处理效果及生物相第39-43页
     ·厌氧/好氧交替曝气生物滤池的废水处理效果第39-42页
     ·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生物滤池的生物膜形态及种群特征第42-43页
   ·典型工况的氮磷去除特性第43-45页
     ·对氨氮的去除特性第44页
     ·对磷的去除特性第44-45页
   ·结晶产物的SEM-EDS表征第45-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缺氧/好氧交替曝气生物滤池脱氮除磷研究第48-78页
   ·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生物滤池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第49-53页
     ·氨氮去除效果第49-51页
     ·磷去除效果第51-52页
     ·COD去除效果第52页
     ·长期运行效果分析第52-53页
   ·运行条件对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生物滤池脱氮除磷的影响第53-66页
     ·电子受体第53-56页
     ·碳源第56-59页
     ·水力停留时间第59-61页
     ·交替曝气时间及停曝时间第61-64页
     ·pH值第64-66页
   ·系统反硝化除磷分析第66-67页
   ·典型工况及沿程的污染物去除特性第67-72页
     ·对氨氮的去除特性第67-69页
     ·对磷的去除特性第69-71页
     ·对COD的去除特性第71-72页
   ·生物膜形态及微生物种群特征第72-74页
     ·显微镜观察分析第72-73页
     ·SEM观察分析第73-74页
   ·结晶产物的SEM-EDS表征第74-76页
   ·不同电子受体对废水除磷的工程意义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交替曝气两级生物滤池系统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第78-98页
   ·总DNA的提取及电泳检测第78-79页
   ·总菌群结构分析第79-91页
     ·16S rDNA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第79-80页
     ·16S rDNA PCR产物DGGE分析第80-85页
     ·优势种群系统发育分析第85-88页
     ·除磷菌群分析第88-91页
   ·氨氧化菌群分析第91-96页
     ·16S rDNA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第92-93页
     ·16S rDNA PCR产物DGGE分析第93-94页
     ·优势种群系统发育分析第94-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第98-100页
   ·结论第98-99页
   ·建议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附录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钙硅滤料—生物滤池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效能及特性研究
下一篇:复极性三维电极耦合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