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自然地理学论文--一般理论与方法论文--景观学、区域论论文

城市近郊风景区生态适应性策略研究--以北川新老县城及禹羌文化休闲走廊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7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近郊风景区的生态胁迫日益加重第10页
     ·提升城市品质与促进郊区发展对近郊风景区发展的诉求第10-11页
     ·近郊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热潮与相关问题的凸显第11-12页
     ·区域统筹与一体化管理的发展需求第12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研究目的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第14-17页
     ·研究内容第14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研究框架第15-17页
2 概念、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第17-25页
   ·相关概念第17-19页
     ·城市近郊区第17-18页
     ·风景区第18页
     ·近郊型风景区第18-1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概况第19-20页
     ·我国近郊风景区发展研究概况第20-21页
   ·相关理论基础第21-25页
     ·生态胁迫理论第21-22页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2-23页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23-24页
     ·共管理论第24-25页
3 景区景观生态特征与生态胁迫分析第25-35页
   ·景观生态特征第25-26页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明显第25页
     ·复合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第25-26页
     ·边缘效应突出、生态敏感度高第26页
   ·生态胁迫特征第26-31页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衡第27-28页
     ·景观破碎化、生态系统孤岛化第28-29页
     ·景区城市化现象呈加剧趋势第29-31页
     ·景区土地利用无序、变化剧烈第31页
   ·问题原因第31-35页
     ·直接原因——景区发展思路出现偏差第32页
     ·间接原因——管理桎梏、规划与理论发展比较滞后第32-33页
     ·本质原因——未形成正确合理的风景观第33-35页
4 生态适应性发展的思路、方法与途径第35-48页
   ·生态适应性发展的必要性第35-37页
     ·生态维育是近郊风景区发展的本质任务第35-36页
     ·适当开发利用是近郊风景区面临的必然选择第36页
     ·二者协调统一是近郊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出路第36-37页
   ·近郊风景区生态适应性发展的理想目标第37-3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第37页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共赢第37-38页
   ·近郊风景区生态适应性发展原则第38-39页
     ·原真性原则第38页
     ·适度性原则第38页
     ·协调性原则第38-39页
   ·近郊风景区生态适应性发展策略与方法第39-48页
     ·共生和谐化地处理城景关系第39-41页
     ·生态合理化地使用景区土地第41-42页
     ·构建景区景观生态网络第42页
     ·科学调控景区城乡居民点,生态持续化地发展产业第42-45页
     ·健全完善的景区发展保障措施第45-48页
5 北川新老县城及禹羌文化休闲走廊生态发展策略研究第48-68页
   ·北川新老县城及禹羌文化休闲走廊风景区概况第48-56页
     ·背景第48页
     ·自然环境条件概况第48-49页
     ·旅游资源条件概况第49-56页
   ·旅游资源评价第56-57页
     ·旅游资源定性评价第56页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第56-57页
   ·区域旅游资源竞合分析第57-61页
     ·与周边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对比分析第57-59页
     ·与周边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对比分析第59-60页
     ·与周边异质旅游资源组合分析第60-61页
   ·问题与面临的挑战第61-62页
     ·旅游开发初期面临的问题第61页
     ·周边同质性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第61-62页
     ·生态维育导向发展旅游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第62页
   ·生态维育导向下的景区规划第62-65页
     ·概况第62-63页
     ·重点建设项目第63-65页
   ·生态维育导向下的适应性发展策略第65-68页
     ·动态渐进式的平衡原则是化解矛盾与问题的有效思路第65页
     ·适应化的空间规划及发展策略第65-68页
6 论文总结及研究展望第68-69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68页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然灾害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经验事实与理论解释
下一篇:基于GIS的水富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