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 ·境外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 第16页 |
| ·预期目标和成果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景观营造理论概述 | 第18-32页 |
| ·理论基础——相关概念 | 第18-25页 |
| ·校园环境 | 第18-19页 |
| ·校园文化 | 第19-20页 |
| ·校园外部空间 | 第20-22页 |
| ·校园景观 | 第22-23页 |
| ·生态校园 | 第23页 |
| ·特色 | 第23-24页 |
| ·特色景观 | 第24-25页 |
| ·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景观特色营造的基本理论 | 第25-32页 |
| ·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 | 第25-27页 |
| ·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 | 第27页 |
| ·建筑美学与色彩 | 第27-28页 |
| ·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 | 第28-2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景观特色营造的原则与手法 | 第32-52页 |
| ·高校校园景观营造的一般原则 | 第32-37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2-34页 |
| ·生态性原则 | 第34-35页 |
| ·可持续原则 | 第35-36页 |
| ·文化性原则 | 第36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36-37页 |
| ·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景观营造的特有原则 | 第37-42页 |
| ·时代性原则 | 第38页 |
| ·艺术性原则 | 第38-39页 |
| ·个性化原则 | 第39-40页 |
| ·前瞻性原则 | 第40-41页 |
| ·多样化原则 | 第41-42页 |
| ·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景观特色营造的手法 | 第42-52页 |
| ·基于地域特征的高等艺术院校校园自然景观营造 | 第42-47页 |
| ·传承艺术文脉的高等艺术院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 | 第47-50页 |
| ·具有艺术氛围的高等艺术院校校园社会景观营造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景观各功能分区特色营造的设计要求 | 第52-66页 |
| ·定位与发展理念 | 第52-55页 |
| ·设计要求 | 第55-66页 |
| ·校前区景观 | 第55-57页 |
| ·校园道路景观 | 第57-59页 |
| ·教学区景观 | 第59-60页 |
| ·学生生活区景观 | 第60-62页 |
| ·体育运动区景观 | 第62-63页 |
| ·休闲区景观 | 第63-64页 |
| ·历史遗址或纪念性景观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景观各要素特色营造的设计策略 | 第66-86页 |
| ·入口 | 第66-68页 |
| ·道路 | 第68-70页 |
| ·广场与开放空间 | 第70-73页 |
| ·校园广场 | 第70-71页 |
| ·开放空间 | 第71-73页 |
| ·建筑 | 第73-74页 |
| ·植物造景 | 第74-76页 |
| ·景观小品 | 第76-83页 |
| ·艺术品 | 第76-79页 |
| ·室外休憩设施 | 第79-80页 |
| ·标识系统 | 第80-82页 |
| ·其他环境设施及小品 | 第82-83页 |
| ·辅助控制设施 | 第83-86页 |
| ·景观照明 | 第83-85页 |
| ·声场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2-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