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技术 | 第12-17页 |
·污泥的来源和分类 | 第12页 |
·污泥的主要特性 | 第12-13页 |
·污泥中水存在的形式 | 第13-14页 |
·污泥脱水技术 | 第14-16页 |
·污泥的处置方式 | 第16-17页 |
·污水处理厂污泥调理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污泥的化学调理 | 第17-18页 |
·污泥的物理调理 | 第18-19页 |
·自来水厂污泥与污水处理厂污泥掺混的处理与处置 | 第19-20页 |
·混合污泥的脱水性能 | 第19-20页 |
·混合污泥的处置方向 | 第20页 |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特色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自来水厂污泥与污水处理厂掺混后的污泥比阻 | 第23-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调理剂 | 第23页 |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活性污泥试验的准备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比阻公式及推导 | 第25-27页 |
·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污泥比阻的测定步骤 | 第27-28页 |
·污泥含固率的测定 | 第28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投加自来水厂污泥和PAM后污泥比阻的变化 | 第29-30页 |
·投加PACl和砂粒后污水厂污泥的比阻变化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自来水厂污泥和污水厂污泥掺混后的脱水性能 | 第33-38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37页 |
·固定量PAM与不同量自来水厂污泥对污泥含水率影响 | 第35-36页 |
·固定量自来水厂污泥与不同量PAM对污泥含水率影响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污泥脱水机理分析 | 第38-69页 |
·自来水厂污泥性质 | 第38-40页 |
·自来水厂污泥粒径分布 | 第38-39页 |
·自来水厂污泥化学成分 | 第39-40页 |
·固体微观结构分析 | 第40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40页 |
·微观图像的观测方案 | 第40页 |
·微观观测图像和能谱分析 | 第40-55页 |
·不同自来水厂污泥投加量下混合污泥的微观结构图和能谱图 | 第40-55页 |
·污泥上清液和压滤液荧光性质分析 | 第55-65页 |
·荧光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上清液和压滤液类蛋白质三维荧光图谱 | 第56-60页 |
·上清液和压滤液类腐殖质三维荧光图谱 | 第60-63页 |
·药剂与自来水厂污泥对污水处理厂污泥上清液类蛋白质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搅拌时间对上清液类蛋白质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机理分析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