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环境雕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国内环境雕塑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地域文化与风景区环境雕塑 | 第19-25页 |
·地域文化 | 第19-20页 |
·什么是地域文化 | 第19页 |
·地域文化的特点 | 第19-20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 | 第20-22页 |
·风景区的概念 | 第20页 |
·风景区与其他类型绿地区别 | 第20-21页 |
·环境雕塑的概念 | 第21-22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 | 第22页 |
·地域文化与风景区环境雕塑关系 | 第22-25页 |
·地域文化对风景区环境雕塑的意义 | 第22-23页 |
·地域文化对风景区环境雕塑的界定 | 第23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是地域文化展示的载体 | 第23-24页 |
·地域文化是风景区环境雕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地域文化在风景区环境雕塑中的创作 | 第25-38页 |
·地域文化挖掘 | 第25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创作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环境雕塑创作要充分遵循风景区规划体系 | 第26-29页 |
·环境雕塑创作要遵循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 第26-27页 |
·环境雕塑创作要遵循风景区规划的有序性 | 第27页 |
·“起”即为开端 | 第27页 |
·“承”即为发展 | 第27页 |
·“转”即为高潮部分 | 第27-29页 |
·“合”即为收尾 | 第29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的造型语言 | 第29-31页 |
·具象的、抽象的、半抽象的 | 第29页 |
·量感、力度感、动感 | 第29-31页 |
·环境雕塑在创作中要具有生活性和时代性 | 第31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应具备公共艺术的属性 | 第31-32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参与性、使用性、艺术性和公众性 | 第31-32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具有形式美的基调 | 第32-34页 |
·主从与重点 | 第32-33页 |
·均衡与协调性 | 第33页 |
·韵律与节奏 | 第33页 |
·比例与尺度 | 第33-34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 第34-37页 |
·图底关系 | 第34页 |
·距离关系 | 第34-35页 |
·尺度关系 | 第35页 |
·空间关系 | 第35-36页 |
·题材与环境的关系 | 第36页 |
·材质与工艺和环境的关系 | 第36-37页 |
·风景区环境雕塑要承载景区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万佛湖滨湖公园风景区环境雕塑的创作思考 | 第38-56页 |
·项目概况 | 第38-40页 |
·项目背景 | 第38页 |
·项目概况 | 第38-40页 |
·万佛湖地域文化的挖掘(了解有哪些文化,分析梳理哪些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 | 第40页 |
·万佛湖风景区滨湖公园公共雕塑创作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万佛湖滨湖公园环境雕塑整体设计要充分遵循规划体系 | 第41-52页 |
·万佛湖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整体设计要遵循规划的整体性 | 第41-50页 |
·万佛湖滨湖公园环境雕塑的整体设计要遵循景观空间规划的有序性 | 第50-51页 |
·滨湖公园环境雕塑的造型语言 | 第51-52页 |
·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在创作中既要承载文化,又要与时代相融,更要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 第52页 |
·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其公共艺术的属性也是必须具备的 | 第52-53页 |
·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把美学原则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 第53-54页 |
·滨湖公园中的环境雕塑创作与环境的关系 | 第54-55页 |
·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窗口,是风景区的特色人文景观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