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国内外土壤侵蚀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 第21-24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页 |
·选题背景、依据以及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4-30页 |
·选题背景与依据 | 第24-28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8页 |
·研究工作量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 | 第30-38页 |
·陇中黄土高原概况 | 第30-33页 |
·地质地貌 | 第31-32页 |
·气候和水文 | 第32-33页 |
·植被和土壤 | 第33页 |
·六盘山自然地理概况 | 第33-36页 |
·区域地质地貌 | 第33-34页 |
·区域气候与水文状况 | 第34页 |
·区域植被 | 第34-36页 |
·朝那湫概况 | 第36-37页 |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38-46页 |
·年代学方法 | 第38-41页 |
·AMS ~(14)C年代学 | 第38-40页 |
·~(137)Cs测年基本原理 | 第40页 |
·~(210)Pb年代学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代用指标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含水率和干密度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碳酸盐测定方法与步骤 | 第42页 |
·TOC、C/N比值和总有机碳 δ~(13)C_(org)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粒度测定方法 | 第43页 |
·烧失量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元素测定方法 | 第44页 |
·磁化率测定方法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46-56页 |
·朝那湫湖泊表层沉积物年代模型 | 第46-47页 |
·代用指标实验结果 | 第47-56页 |
·含水率和干密度 | 第47-48页 |
·碳酸盐 | 第48-49页 |
·粒度 | 第49-51页 |
·有机代用指标 | 第51-52页 |
·化学元素和磁化率 | 第52-53页 |
·朝那湫表层沉积物各指标间的关系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朝那湫湖泊沉积物指标指示的气候环境意义 | 第56-66页 |
·朝那湫湖泊沉积物指标的气候环境意义 | 第56-60页 |
·粒度的气候环境意义 | 第56-57页 |
·有机代用指标的气候环境意义 | 第57-58页 |
·磁化率指示的气候环境意义 | 第58-59页 |
·化学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59-60页 |
·朝那湫流域过去近300年的气候变化 | 第60-61页 |
·黄土高原高山小流域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61-62页 |
·洪水事件与土壤侵蚀 | 第62-66页 |
第六章 最近300年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与人地关系 | 第66-73页 |
·历史时期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情况 | 第66-69页 |
·暴雨洪水灾害与土壤侵蚀 | 第66-68页 |
·气候干湿变化与土壤侵蚀 | 第68-69页 |
·土壤侵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第69-73页 |
·耕地质量和数量下降、加重贫困 | 第69-70页 |
·粮价、饥荒和暴乱 | 第70-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94页 |
附录 | 第94-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108页 |
发表文章及参加学术活动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