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水资源承载力 | 第16页 |
| ·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 第16-17页 |
| ·生态足迹法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理论 | 第22-28页 |
|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 | 第22-24页 |
|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 第22-24页 |
|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 第24页 |
|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 | 第24-25页 |
|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浑河流域概况与水文特征分析 | 第28-58页 |
| ·浑河流域概况 | 第28-32页 |
| ·自然地理 | 第28-29页 |
| ·水文 | 第29-30页 |
| ·社会经济 | 第30页 |
| ·水资源概况 | 第30-32页 |
| ·水文特征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32-35页 |
| ·年内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 ·年际变化规律 | 第33-35页 |
| ·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 | 第35-46页 |
| ·降水量空间分布格局 | 第35-36页 |
| ·降水量年内变化规律 | 第36-40页 |
| ·降水量年际变化规律 | 第40-46页 |
| ·河川径流变化规律 | 第46-56页 |
| ·径流年内变化规律 | 第46-51页 |
| ·径流年际变化规律 | 第51-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浑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其与水资源的关系 | 第58-82页 |
| ·浑河流域经济状况 | 第58-61页 |
| ·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 第58-59页 |
| ·社会经济格局 | 第59-61页 |
| ·产业结构与水资源 | 第61-73页 |
| ·产业结构与用水量 | 第61-65页 |
| ·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 | 第65-73页 |
| ·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 | 第73-80页 |
| ·农业人均用水量与人均GDP关系分析 | 第75-76页 |
| ·工业人均用水量与人均GDP关系分析 | 第76-78页 |
| ·生活人均用水量与人均GDP关系分析 | 第78-80页 |
| ·小结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浑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建立 | 第82-92页 |
| ·生态足迹模型简介 | 第82-83页 |
| ·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划分 | 第83-84页 |
|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账户 | 第83页 |
| ·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 | 第83-84页 |
|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 | 第84-85页 |
| ·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85-87页 |
| ·生活用水生态足迹 | 第85-86页 |
| ·工业用水生态足迹 | 第86页 |
| ·农业用水生态足迹 | 第86-87页 |
| ·生态与环境生态足迹 | 第87页 |
| ·水资源生态赤字和水资源生态盈余 | 第87页 |
| ·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87-89页 |
| ·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 | 第87-88页 |
| ·水资源均衡因子 | 第88-89页 |
| ·水资源产量因子 | 第89页 |
| ·小结 | 第89-92页 |
| 第六章 浑河流域基于生态足迹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化规律研究 | 第92-114页 |
| ·流域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计算 | 第92-99页 |
|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方式与传统计算方式比较分析 | 第92-94页 |
| ·流域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 第94-99页 |
| ·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演变 | 第99-107页 |
| ·水资源生态足迹演变 | 第99-105页 |
|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演变 | 第105-106页 |
| ·水资源生态赤字(盈余)演变 | 第106-107页 |
| ·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 | 第107-111页 |
|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演变 | 第107-109页 |
|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演变 | 第109-111页 |
| ·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战略对策 | 第111-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 ·创新点 | 第115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5-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