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妇科病论文--经病论文

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英文缩略语表第8-11页
引言第11-13页
1 资料与方法第13-19页
   ·病例来源第13页
   ·诊断标准第13页
   ·评分标准第13-16页
   ·病例选择标准第16页
   ·治疗方法第16-17页
   ·观察项目及指标第17-18页
   ·疗效判定标准第18页
   ·统计学处理第18-19页
2 研究结果第19-24页
   ·一般资料比较第19-20页
   ·疗效结果与分析第20-22页
   ·(治疗组)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第22-23页
   ·安全性观察第23-24页
讨论第24-32页
 1 中医对痛经的概述第24-25页
 2 导师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第25-27页
   ·“寒邪”是致病因素第25-26页
   ·“寒(肾阳虚)为本,瘀为标”是原发性痛经的基本病理第26-27页
 3 治疗法则第27-28页
   ·“温阳、通经、镇痛”为基本治则第27页
   ·“温阳与通瘀”并用,重在“温阳”而非攻瘀第27页
   ·重视“镇心安神”第27-28页
 4 抓住治疗时机,重在经前、经期调治第28页
 5 痛经方的组方分析第28-29页
 6 各药味分析及药理学研究第29-31页
 7 疗效性分析第31-32页
结语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36-47页
 1 现代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第36-38页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第36-38页
   ·西医治疗现状第38页
 2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与治疗第38-44页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8-40页
   ·中医药治疗第40-44页
 3 不足与展望第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51页
 表1 临床观察表第47-48页
 表2 痛经症状评分表第48-49页
 表3 中医证候评分表第49-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味升阳益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药中空栓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及β-内啡肽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