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太阳能利用的意义 | 第12-14页 |
·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喷射制冷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第15-24页 |
·传统的喷射制冷系统 | 第16-17页 |
·多级喷射制冷系统 | 第17页 |
·带预热(冷)器的喷射制冷系统 | 第17-18页 |
·无泵式喷射制冷系统 | 第18-20页 |
·复合制冷系统 | 第20-24页 |
·蓄能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蓄热技术 | 第24页 |
·蓄冷技术 | 第24-25页 |
·制冷工质的选择 | 第25-2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部件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8-44页 |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原理 | 第28页 |
·喷射器模型 | 第28-31页 |
·换热器模型 | 第31-33页 |
·平板集热器模型 | 第33-36页 |
·温度分层水箱模型 | 第36-38页 |
·TRNSYS中各部件模型 | 第38-42页 |
·分流三通、合流三通 | 第38-40页 |
·微分控制器(TYPE 2) | 第40-41页 |
·时间(温度、流量)控制器(TYPE14) | 第41页 |
·计算器(Equa) | 第41-42页 |
·喷射制冷系统性能计算模型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蓄热装置优化 | 第44-58页 |
·建筑能耗分析 | 第44-46页 |
·建筑概况 | 第44-45页 |
·建筑模拟分析 | 第45-46页 |
·设备参数确定 | 第46-48页 |
·喷射器设计参数 | 第46页 |
·集热器面积 | 第46-47页 |
·集热侧循环泵流量 | 第47页 |
·换热侧循环泵流量 | 第47-48页 |
·集蓄热系统TRNSYS仿真构建 | 第48-49页 |
·控制参数设置 | 第49页 |
·喷射器性能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运行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房间冷负荷变化规律 | 第51页 |
·冷凝温度的逐时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蒸发温度 25℃时,系统发生温度、制冷量及COP的逐时变化规律 | 第52-54页 |
·蒸发温度 15℃时,系统发生温度、制冷量及COP的逐时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蒸发温度 5℃时,系统发生温度、制冷量及COP的逐时变化规律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冷热双蓄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研究 | 第58-66页 |
·冷热双蓄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原理 | 第58-59页 |
·喷射器设计 | 第59-60页 |
·集蓄热系统设计 | 第60页 |
·运行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建筑冷负荷、太阳辐射强度、环境温度及湿球温度模拟分析 | 第60-61页 |
·集蓄热系统设备容量增加比为 10%时,制冷量与冷负荷的逐时变化规律 | 第61-62页 |
·集蓄热系统设备容量增加比为 20%时,制冷量与冷负荷的逐时变化规律 | 第62-63页 |
·集蓄热系统设备容量增加比为 30%时,制冷量与冷负荷的逐时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蓄冷系统设备计算 | 第64-65页 |
·日冷量分配 | 第64页 |
·蓄冷水箱容积计算 | 第64-65页 |
·水泵流量计算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单蓄热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研究 | 第66-80页 |
·单蓄热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原理 | 第66页 |
·喷射器设计 | 第66-67页 |
·设备参数的确定 | 第67-69页 |
·集热器面积 | 第67页 |
·集热器安装角度 | 第67页 |
·水箱容积 | 第67-68页 |
·集热和换热循环水泵流量 | 第68-69页 |
·TRNSYS仿真模拟系统构建 | 第69-70页 |
·各部件参数设置及控制策略 | 第70-72页 |
·运行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水箱上层水温、发生温度变化规律 | 第72-74页 |
·集热效率变化规律 | 第74-75页 |
·制冷量变化规律 | 第75-76页 |
·COP的变化规律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页 |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