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6页 |
| 1 绪论 | 第16-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植物群落 | 第16-17页 |
| ·节约型园林、节约度 | 第17页 |
| ·风景评价、美景度 | 第17页 |
| ·南暖温带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 ·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 ·节约型园林研究 | 第18-20页 |
| ·风景评价研究 | 第20-22页 |
| ·园林植物群落研究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青岛、徐州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调查研究 | 第25-47页 |
| ·研究区地域性特征 | 第25-30页 |
| ·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城市绿化区域概况 | 第25页 |
| ·青岛、徐州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8页 |
| ·青岛、徐州社会经济与历史人文概况 | 第28-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 ·样地选择 | 第30-31页 |
| ·调研方法 | 第31页 |
|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统计方法 | 第31-33页 |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 ·物种组成 | 第33-39页 |
| ·群落结构 | 第39-40页 |
| ·空间布局 | 第40-42页 |
| ·季相变化 | 第42-47页 |
| 3 青岛、徐州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节约度评价 | 第47-61页 |
| ·评价对象 | 第47-48页 |
| ·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9-55页 |
| ·意义与原则 | 第49页 |
| ·评价因子与指标 | 第49-50页 |
| ·指标权重 | 第50-55页 |
| ·节约度综合评价分值计算 | 第55页 |
| ·节约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 4 青岛、徐州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美景度评价 | 第61-69页 |
| ·评价对象 | 第61页 |
| ·评价方法 | 第61页 |
| ·评价步骤 | 第61-63页 |
| ·评价照片选取 | 第61页 |
| ·评判者选取 | 第61页 |
| ·评判方式 | 第61-62页 |
| ·美景度评分的标准化 | 第62页 |
| ·美景度评价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 ·美景度评价结果 | 第63-67页 |
| ·不同群落类型SBE比较 | 第67-69页 |
| 5 青岛、徐州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总体特色与优化模式研究 | 第69-102页 |
| ·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特色及典型案例分析 | 第69-92页 |
| ·与水体配置的植物群落 | 第69-75页 |
| ·与建筑小品配置的植物群落 | 第75-80页 |
| ·与园路广场配置的植物群落 | 第80-86页 |
| ·单纯植物配置的植物群落 | 第86-92页 |
| ·青岛、徐州植物群落总体特色与形成机制研究 | 第92-97页 |
| ·季相分明的南暖温带植物群落 | 第92-93页 |
| ·青岛植物群落特色与形成机制 | 第93-95页 |
| ·徐州植物群落特色与形成机制 | 第95-97页 |
| ·青岛、徐州植物群落优化模式研究 | 第97-102页 |
| ·基本模式物种选择 | 第97-98页 |
| ·基本模式 | 第98-102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102-106页 |
| ·结论 | 第102-104页 |
| ·讨论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 附录A:植物群落调查表 | 第113-114页 |
| 附录B:青岛调查公园植物种类汇总表 | 第114-120页 |
| 附录C:徐州调查公园植物种类汇总表 | 第120-127页 |
| 附录D:青岛、徐州城市园林色叶树种叶色及观叶期 | 第127-129页 |
| 附录E:青岛、徐州城市园林主要观花树种花色花期 | 第129-136页 |
| 附录F:青岛、徐州城市园林主要观果树种果色果期 | 第136-140页 |
| 附录G:青岛、徐州植物群落节约度评价体系判定表 | 第140-142页 |
| 附录H:调研群落节约度评价打分表 | 第142-145页 |
| 附录I: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美景度评分表 | 第14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