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绿盲蝽的简述 | 第14-16页 |
·绿盲蝽的形态特征 | 第14页 |
·绿盲蝽的生活史 | 第14-15页 |
·绿盲蝽的主要习性 | 第15页 |
·绿盲蝽的危害特点 | 第15页 |
·绿盲蝽的寄主 | 第15-16页 |
·绿盲蝽的分布区域 | 第16页 |
·盲蝽的抗药性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盲蝽的抗药性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盲蝽的抗药性现状 | 第18-19页 |
·盲蝽蟓对杀虫剂的抗性机理 | 第19-20页 |
·盲蝽蟓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机理 | 第19-20页 |
·盲蝽蟓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机理 | 第20页 |
·盲蝽蟓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机理 | 第20页 |
·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代谢 | 第20-30页 |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特点 | 第20-21页 |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靶标位点——钠离子通道 | 第21-24页 |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研究 | 第24-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绿盲蝽田间种群对六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 第32-45页 |
·方法与材料 | 第32-34页 |
·供试昆虫 | 第32-33页 |
·供试药剂 | 第33页 |
·抗性监测方法 | 第33-34页 |
·解毒酶活性测定 | 第34页 |
·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诊断剂量法检测各地绿盲蝽种群的抗性个体频率 | 第34-37页 |
·利用点滴法测定六种药剂对2013年及2014年各地绿盲蝽种群的毒力 | 第37-41页 |
·田间种群的解毒酶活性水平 | 第41-4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绿盲蝽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 | 第45-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54页 |
·供试昆虫 | 第45页 |
·试剂 | 第45-46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46页 |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引物设计 | 第46-47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反转录 | 第48-49页 |
·PCR扩增、回收、连接、转化及测序分析 | 第49-53页 |
·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53-54页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54页 |
·结果 | 第54-60页 |
·绿盲蝽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 | 第54-57页 |
·绿盲蝽钠离子通道基因的选择性剪切外显子 | 第57-58页 |
·绿盲蝽钠离子通道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8-59页 |
·绿盲蝽钠离子通道基因mRNA的时空表达特征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高效氯氟氰菊酯选育过程中P450基因的作用 | 第62-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供试绿盲蝽及饲养方法 | 第62页 |
·试剂 | 第62页 |
·仪器 | 第62页 |
·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62-63页 |
·钠离子通道基因的比较 | 第63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63-65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65页 |
·RT-PCR、3’RACE与5’RACE | 第65页 |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结果 | 第65-76页 |
·绿盲蝽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选育动态变化 | 第65-66页 |
·筛选过程中钠离子通道氨基酸序列的比较 | 第66页 |
·高效氯氟氰菊酯筛选过程中P450基因的表达量 | 第66-67页 |
·LD20处理诱导CYP6X2的表达量 | 第67页 |
·高效氯氟氰菊酯筛选过程中相关P450基因的克隆 | 第67-72页 |
·相关P450基因的跨膜区及信号肽分析 | 第72页 |
·相关P450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72-74页 |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的克隆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74-76页 |
·讨论 | 第76-77页 |
第五章 P450基因的真核表达 | 第77-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83页 |
·供试绿盲蝽及饲养方法 | 第78页 |
·试剂 | 第78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78-79页 |
·仪器 | 第79页 |
·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79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79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79-80页 |
·Bacmid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80-81页 |
·Bacmid重组质粒转染昆虫Sf9细胞 | 第81页 |
·病毒滴度测定(空斑法) | 第81-82页 |
·Western Blot检测 | 第82页 |
·P450酶活性测定 | 第82-83页 |
·7-羟基香豆素标准曲线制作 | 第83页 |
·蛋白含量测定 | 第83页 |
·结果 | 第83-86页 |
·Bacmid-CYP6X2与Bacmid-CPR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83-85页 |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异源表达CYP6B6重组蛋白 | 第85-86页 |
·讨论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绿盲蝽CYP6X2基因的启动子 | 第87-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91页 |
·供试绿盲蝽及饲养方法 | 第87页 |
·试剂 | 第87-88页 |
·主要仪器 | 第88页 |
·启动子克隆引物的设计 | 第88页 |
·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启动子 | 第88-90页 |
·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90-91页 |
·细胞转染 | 第91页 |
·启动子活性测定 | 第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5页 |
·CYP6X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91-94页 |
·CYP6X2基因5’侧翼序列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94-95页 |
·CYP6X2基因5’侧翼序列不同长度片段启动子活性 | 第95页 |
·讨论 | 第95-97页 |
第七章 山东滨州地区的绿盲蝽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菊酯的抗性机制 | 第97-10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供试虫源及饲养 | 第97页 |
·化学试剂 | 第97页 |
·实验仪器 | 第97页 |
·羧酸酯酶活性的测定 | 第97-98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测定 | 第98页 |
·P450酶活性测定 | 第98页 |
·钠离子通道基因点突变的检测 | 第98-9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9页 |
·结果分析 | 第99-101页 |
·三种解毒代谢酶的活性比较 | 第99-100页 |
·钠离子通道基因的氨基酸比较 | 第100页 |
·山东滨州地区L1015F点突变频率的检测 | 第100-101页 |
·讨论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河北沧州绿盲蝽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机制 | 第102-1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4页 |
·供试虫源及饲养 | 第102页 |
·化学试剂与仪器 | 第102页 |
·解毒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102页 |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实验 | 第102-103页 |
·乙酰胆碱酯酶的克隆及序列对比 | 第103-10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4页 |
·结果分析 | 第104-109页 |
·河北沧州地区种群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敏感性 | 第104页 |
·河北沧州种群与敏感品系的解毒代谢酶活性比较 | 第104-105页 |
·氧化毒死蜱对河北沧州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 | 第105页 |
·绿盲蝽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 | 第105-107页 |
·绿盲蝽乙酰胆碱酯酶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107-109页 |
·河北沧州种群AlAChEl中点突变Ala216Ser的检测 | 第109页 |
·讨论 | 第109-11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