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一、通过研究我国民族服饰的变迁展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 第11-12页 |
二、践行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第12-13页 |
三、学术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一、关于《皇清职贡图》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有关我国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事业相关研究文献 | 第16-17页 |
三、当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现有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第20页 |
二、文化涵化 | 第20-22页 |
三、文化传承 | 第22页 |
四、民族服饰文化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民族服饰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第23-30页 |
第一节 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服饰文化的多元及个性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服饰文化的一体及共性 | 第26-30页 |
一、男装的单一化 | 第26-27页 |
二、满族服饰的影响 | 第27页 |
三、各民族问的相互借鉴、影响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皇清职贡图》基本概述 | 第30-40页 |
第一节 《皇清职贡图》的创作背景及目的 | 第30-32页 |
第二节 《皇清职贡图》的绘图作者及成书过程 | 第32页 |
第三节 《皇清职贡图》的内容及其版本 | 第32-34页 |
第四节 《皇清职贡图》与清代民族政策 | 第34-37页 |
一、结好周边各民族 | 第34-35页 |
二、尊重各民族风俗信仰及“因俗而治” | 第35-36页 |
三、正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 第36页 |
四、充分利用民族政策积极构建共同的利益基础 | 第36-37页 |
第五节 《皇清职贡图》的学术价值 | 第37-40页 |
一、是民族史、美术史、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难得的资料库 | 第37-38页 |
二、研究清代及以前各朝代中外交往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第38页 |
三、是一部生动、直观的民族服饰、民俗风情的画卷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皇清职贡图》描绘清代各民族服饰与中国当今少数民族服饰的比较研究 | 第40-90页 |
第一节 《皇清职贡图》所记载清代部族与现代部族关系 | 第40-44页 |
第二节 西部高原地区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情况 | 第44-52页 |
一、西藏地区藏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情况 | 第44-51页 |
二、西藏地区门巴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情况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北方草原及东北地区民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52-58页 |
一、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情况 | 第52-55页 |
二、鄂伦春族服饰变迁情况 | 第55-56页 |
三、赫哲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56-58页 |
第四节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变迁情况 | 第58-67页 |
一、维吾尔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58-62页 |
二、哈萨克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情况 | 第62-64页 |
三、柯尔克孜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 | 第64-65页 |
四、回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65-67页 |
第五节 西南地区民族服饰传承与变迁情况 | 第67-82页 |
一、布朗族服饰变迁情况 | 第67-69页 |
二、傣族服饰传承与变迁情况 | 第69-71页 |
三、白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 | 第71-72页 |
四、怒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72-73页 |
五、独龙族服饰变迁情况 | 第73-74页 |
六、哈尼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74-76页 |
七、傈僳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76-77页 |
八、纳西族服饰变迁情况 | 第77-79页 |
九、普米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79-81页 |
十、阿昌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81-82页 |
第六节 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82-87页 |
一、壮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情况 | 第82-83页 |
二、仫佬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情况 | 第83-84页 |
三、仡佬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 | 第84-85页 |
四、黎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 第85-87页 |
第七节 《皇清职贡图》描绘民族服饰与现代的民族服饰的比较总结 | 第87-90页 |
第五章 我国当今少数民族服饰传承与变迁原因 | 第90-94页 |
第一节 我国当今少数民族服饰传承的意义 | 第90-91页 |
第二节 我国当今民族服饰变迁的原因分析 | 第91-94页 |
一、政府政策导向是引发民族服饰突变的重要因素 | 第91-92页 |
二、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民族服饰变迁的根本原因 | 第92页 |
三、族际交往和文化交流 | 第92页 |
四、旅游业的发展 | 第92-93页 |
五、生产方式的改变 | 第93页 |
六、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附录一 | 第108-109页 |
附录二 | 第109-110页 |
后记 | 第110-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