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姜黄素及其衍生物钯(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姜黄素金属配合物的抗肿瘤性质第13-22页
     ·姜黄素金属锌配合物第13-14页
     ·姜黄素金属钌配合物第14-16页
     ·姜黄素金属铜配合物第16-17页
     ·姜黄素金属钒配合物第17-19页
     ·姜黄素稀土金属配合物第19-20页
     ·姜黄素金属钯配合物第20-21页
     ·姜黄素金属铂配合物第21-22页
   ·姜黄素配合物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性质第22-23页
   ·姜黄素吡唑衍生物简介第23-24页
     ·姜黄素吡唑衍生物的抗肿瘤性质第24页
     ·姜黄素吡唑衍生物的抗炎性质第24页
   ·立题依据第24-26页
第二章 类姜黄钯(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第26-50页
   ·试剂和仪器第26-28页
     ·试剂第26-27页
     ·仪器第27-28页
   ·实验部分第28-32页
     ·目标产物的合成第28-29页
     ·配合物的X-Ray单晶衍射第29-30页
     ·细胞培养和MTT法抗增殖实验第30页
     ·活性氧(ROS)的测量第30页
     ·抗氧化剂(NAC)的加入对细胞存活率影响第30-31页
     ·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测量第31页
     ·AnnexinV-FITC / PI凋亡测定第31页
     ·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第31-32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50页
     ·配合物 4a-4i的元素分析和质谱分析第32页
     ·配合物 4b的 1H NMR谱分析第32-34页
     ·配合物 4b的单晶结构分析第34-35页
     ·姜黄素及其衍生物 1a-1i、配合物 4a-4i和 5a-5i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第35-37页
     ·细胞内ROS的测定第37-39页
     ·抗氧化剂(NAC)的加入对细胞存活率影响第39-40页
     ·细胞凋亡和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第40-41页
     ·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测定第41-42页
     ·类姜黄 1a-1i,配合物 4a-4i和配合物 5a-5i的表征数据第42-50页
第三章 姜黄素吡唑衍生物钯(Ⅱ)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第50-62页
   ·实验与仪器第50页
   ·实验操作第50-53页
     ·目标产物的合成第50-51页
     ·超分子配合物B2 的X-Ray单晶衍射第51-52页
     ·超分子配合物B1-B6 的稳定性试验第52页
     ·细胞毒性测试第52页
     ·超分子配合物B1 和B5 与CT-DNA相互作用的光谱实验第52-5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62页
     ·超分子配合物B1-B6 的元素分析和质谱分析第53页
     ·1H NMR谱分析第53-54页
     ·超分子配合物B2 的单晶结构分析第54-56页
     ·超分子配合物B1-B6 的稳定性第56-57页
     ·超分子配合物B1-B6 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第57-58页
     ·超分子配合物B1 和B5 与CT-DNA的荧光吸收光谱第58-59页
     ·吡唑衍生物A1-A6 的表征数据第59页
     ·超分子配合物B1-B6 的表征数据第59-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致谢第71-72页
在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香豆素的硫化氢/硫醇双通道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
下一篇:镍(Ⅳ)配离子氧化羧酸类、醇醚类、酰胺类有机物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