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副猪嗜血杆菌 | 第11-13页 |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机制及毒力因子 | 第12-13页 |
·唾液酸酶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唾液酸 | 第13-15页 |
·唾液酸酶 | 第15-16页 |
·自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神经氨酸酶NanH的功能研究 | 第18-3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材料方法 | 第18-26页 |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菌株的神经氨酸酶活性检测 | 第26-27页 |
·野生株JS0135 与基因缺失突变株△nanH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菌株粘附能力的比较 | 第28-29页 |
·菌株抵抗血清杀伤作用的能力比较 | 第29页 |
·补体对缺失株的杀伤途径探究 | 第29-30页 |
·分析菌株表面沉降的补体分子 | 第30-31页 |
·Western blot分析细菌表面沉积的IgG | 第31-32页 |
·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 | 第32页 |
·Western blot分析细菌表面沉积的C3 | 第32-33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菌表面沉积的补体分子C3 | 第33-34页 |
·细菌的氧化耐受能力比较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7页 |
·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不需要唾液酸作为营养物质 | 第34页 |
·缺失nanH基因后细菌粘附能力增强 | 第34-35页 |
·缺失nanH基因后细菌对血清的敏感性增强 | 第35-36页 |
·缺失nanH基因后细菌的氧化耐受能力减弱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自转运蛋白AT1 的功能研究 | 第38-5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6页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重组质粒pK18-UKD的构建 | 第46-47页 |
·基因缺失株的验证 | 第47-49页 |
·菌株生长曲线绘制 | 第49页 |
·菌株的细胞毒性比较 | 第49-50页 |
·菌株的粘附能力比较 | 第50页 |
·菌株自身凝集能力比较 | 第50-51页 |
·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比较 | 第51页 |
·菌株氧化耐受能力比较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at1 基因缺失株的筛选 | 第52页 |
·自转运蛋白的黏附素功能探究 | 第52-53页 |
·自转运蛋白的其他功能探究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