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脑病治疗仪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综述 | 第9-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 引言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 2. 各类标准 | 第19-20页 |
| ·诊断标准 | 第19页 |
| ·纳入标准 | 第19-20页 |
| ·排除标准 | 第20页 |
| ·终止和剔除标准 | 第20页 |
| 3. 分组 | 第20-21页 |
| ·治疗组 | 第20-21页 |
| ·对照组 | 第21页 |
| 4. 检测指标 | 第21页 |
| ·失眠的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页 |
| ·睡眠质量评定标准(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 | 第21页 |
| 5. 试剂与器材 | 第21-22页 |
| ·针具 | 第21页 |
|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 | 第21-22页 |
| 6.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 结果 | 第23-27页 |
| 1. 各组病例均衡性分析 | 第23页 |
| 2. 中医症状评价 | 第23-24页 |
| 3. PSQI评分评价 | 第24-27页 |
| 讨论 | 第27-33页 |
| 1.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第27-30页 |
| ·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27-28页 |
| ·传统中医药的治疗 | 第28页 |
| ·针灸治疗理论依据 | 第28-30页 |
| 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30页 |
| ·失眠的定义 | 第30页 |
| ·失眠的原因 | 第30页 |
| 3. 失眠的机制 | 第30-31页 |
| ·多巴胺 | 第30-31页 |
| ·去甲肾上腺素(NA) | 第31页 |
| ·肾上腺素 | 第31页 |
| ·组胺 | 第31页 |
| ·乙酰胆碱 | 第31页 |
| 4. 失眠的治疗 | 第31-32页 |
| ·药物治疗 | 第31页 |
| ·非药物治疗 | 第31-32页 |
| 5. 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 ·观测指标 | 第32页 |
| ·疗效分析 | 第32-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附录 | 第36-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个人简介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