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卫星的亚洲黑熊个体识别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亚洲黑熊的保护 | 第11-14页 |
·亚洲黑熊的分布和种群现状 | 第11-12页 |
·亚洲黑熊的经济价值 | 第12-13页 |
·亚洲黑熊产品的非法贸易 | 第13-14页 |
·亚洲黑熊的法医学检验 | 第14-19页 |
·亚洲黑熊的物种鉴定 | 第14-15页 |
·亚洲黑熊的个体同一性检验 | 第15-16页 |
·微卫星分型的标准化 | 第16-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30页 |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总D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21-22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总DNA的检测 | 第22页 |
·微卫星DNA的扩增 | 第22页 |
·毛细管电泳 | 第22-23页 |
·微卫星数据的初步分析 | 第23-24页 |
·等位基因初步分型 | 第23-24页 |
·等位基因测序 | 第24页 |
·微卫星等位基因的克隆 | 第24-27页 |
·微卫星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 | 第24-25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页 |
·连接反应 | 第25页 |
·转化 | 第25-26页 |
·扩大培养 | 第26页 |
·转化子的鉴定 | 第26页 |
·等位基因的测序 | 第26-27页 |
·等位基因分型和命名的标准化 | 第27页 |
·等位基因标准化命名 | 第27页 |
·等位基因标准物的制备 | 第27页 |
·微卫星DNA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盲测试验 | 第28页 |
·微卫星位点引物的灵敏性和种属通用性检验 | 第28-30页 |
·灵敏性检验 | 第28页 |
·种属通用性检验 | 第28-3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0-66页 |
·微卫星位点的扩增 | 第30页 |
·等位基因的测序 | 第30-33页 |
·等位基因分型和命名的标准化 | 第33-40页 |
·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制备 | 第40-42页 |
·微卫星分型系统的群体遗传学检验 | 第42-59页 |
·微卫星位点的相关遗传学参数 | 第42-55页 |
·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第55-57页 |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57页 |
·微卫星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57-58页 |
·个体识别力 | 第58页 |
·野外群体和圈养群体的遗传学关系 | 第58-59页 |
·盲测试验 | 第59页 |
·微卫星位点法医学应用的实验风险评估 | 第59-66页 |
·影子带比例(Stutter ratio) | 第59-61页 |
·微卫星分型错误风险 | 第61页 |
·灵敏性检验 | 第61-65页 |
·种属特异性检验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71页 |
·微卫星位点法医学应用评估 | 第66-67页 |
·微卫星复杂结构对分型的影响 | 第67-68页 |
·微卫星个体识别系统有效性评估 | 第68-69页 |
·微卫星分型系统的标准化 | 第69页 |
·圈养群体和野外群体的遗传学关系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