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一、国外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状况 | 第14页 |
二、国内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第四节、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一、本文的创新 | 第17页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新疆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 | 第18-46页 |
第一节 新疆自然环境及人口、经济现状 | 第18-20页 |
一、新疆自然环境与气候状况 | 第18-19页 |
二、新疆人口、经济状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及计算方法 | 第20-24页 |
一、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内涵 | 第20-22页 |
二、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国家平均生产力及产量因子计算 | 第24-35页 |
一、我国生物资源的平均生产力计算 | 第24-28页 |
二、生态足迹模型中产量因子的计算与应用 | 第28-35页 |
第四节 2000-2012 年新疆生态足迹/承载力动态分析 | 第35-44页 |
一、新疆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计算 | 第35-37页 |
二、新疆能源账户生态足迹计算 | 第37-39页 |
三、新疆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39-41页 |
四、新疆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 第41-43页 |
五、新疆总生态足迹盈余/赤字分析 | 第43-44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生态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第46-56页 |
第一节 新疆与西部典型省份的生态足迹对比分析 | 第46-52页 |
一、2012 年内蒙古生态足迹分析 | 第46-49页 |
二、2012 年陕西生态足迹分析 | 第49-51页 |
三、新疆与内蒙古、陕西生态足迹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新疆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 | 第52-55页 |
一、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 第52-53页 |
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 | 第53-54页 |
三、生态足迹适度人口分析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新疆生态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5页 |
第一节 新疆生态足迹主要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6-5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新疆生态足迹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9-64页 |
一、新疆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 | 第59-61页 |
二、新疆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61-6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 第65-72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新疆生态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6-72页 |
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 第66-67页 |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 第67-68页 |
三、做大做强新疆旅游业 | 第68页 |
四、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 第68-69页 |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69页 |
六、修建水利工程,增强新疆土地承载能力 | 第69页 |
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 | 第69-70页 |
八、适当控制人口数量 | 第70页 |
九、加大节能环保宣传 | 第70页 |
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第70-71页 |
十一、发展生态产品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在读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