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 ·絮凝剂概况 | 第11-31页 |
| ·絮凝剂的分类 | 第11-23页 |
| ·絮凝机理简介 | 第23-26页 |
| ·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 | 第26-29页 |
| ·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 第29-31页 |
| ·絮凝剂的应用研究 | 第31页 |
| ·印染及造纸废水的排放现状 | 第31-32页 |
| ·印染废水排放现况 | 第31-32页 |
| ·造纸废水排放现况 | 第32页 |
| ·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2-34页 |
| ·立题依据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 ·创新点 | 第33-34页 |
| 第二章 纤维素基絮凝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48页 |
| ·前言 | 第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8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 ·毛竹纤维素基絮凝材料的制备 | 第35-37页 |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7页 |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7页 |
| ·纤维素接枝率的计算 | 第37页 |
| ·纤维素取代度的计算 | 第37-38页 |
| ·样品在土壤提取液中的降解率的测定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 ·SEM 形貌分析 | 第42页 |
| ·纤维素基絮凝材料的接枝率 | 第42页 |
| ·纤维素基絮凝材料的取代度 | 第42-44页 |
| ·样品在土壤提取液中的降解率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纤维素基絮凝材料的絮凝工艺优化 | 第48-59页 |
| ·前言 | 第48-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9页 |
| ·不同 pH 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样品 Zeta 电位的测定 | 第50页 |
| ·絮凝使用工艺的优化 | 第50页 |
| ·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 | 第50-51页 |
| ·生物需氧量(BOD5)的测定 | 第51页 |
| ·水质 pH 值的测定 | 第51页 |
| ·总固形物的测定 | 第51页 |
| ·悬浮物的测定 | 第51页 |
| ·浊度的测定 | 第51页 |
|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SEM) | 第51-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 ·废纸造纸综合废水的水质检测 | 第52页 |
| ·不同 pH 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样品的 Zeta-pH 曲线 | 第53-54页 |
| ·絮凝使用工艺的优化 | 第54-55页 |
| ·BPC-g-PAM 絮凝高岭土机理初探 | 第55-56页 |
| ·优化使用工艺针对废纸造纸综合废水的絮凝效果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纤维素基絮凝材料对染料溶液的絮凝脱色性能评价 | 第59-73页 |
| ·前言 | 第59页 |
| ·实验部分 | 第59-63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9-62页 |
| ·染料紫外-可见波段全扫描 | 第62页 |
| ·染料的絮凝脱色步骤 | 第62页 |
| ·脱色率的计算 | 第62页 |
| ·染料样品的 Zeta 电位测定 | 第62页 |
| ·浊度的测定 | 第62页 |
| ·色度的测定 | 第62页 |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62-6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3页 |
|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SEM) | 第6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 ·染料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63-64页 |
| ·染料的 Zeta 电位 | 第64-65页 |
| ·针对阳离子染料的絮凝脱色效果 | 第65-66页 |
| ·针对分散染料的絮凝脱色效果 | 第66-68页 |
| ·FE-SEM 表面形貌分析 | 第68-69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9-70页 |
| ·絮凝分散染料的吸附动力学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总结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