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41页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8页 |
·燃气轮机透平冷却问题的提出与发展 | 第14-16页 |
·燃气轮机透平气膜冷却 | 第16-18页 |
·气膜冷却的物理问题 | 第18-34页 |
·气膜冷却的流场结构 | 第19-23页 |
·气膜冷却的影响参数 | 第23-28页 |
·透平叶栅环境中的气膜冷却研究 | 第28-33页 |
·透平级环境中的气膜冷却研究 | 第33-34页 |
·气膜冷却的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实验手段 | 第34-36页 |
·气膜冷却传统接触式测量 | 第34-35页 |
·气膜冷却非接触式流场测量 | 第35页 |
·气膜冷却非接触式传热测量 | 第35-36页 |
·经验公式 | 第36-37页 |
·数值计算 | 第37-38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38-39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40-41页 |
第2章 气膜冷却实验台及测量技术 | 第41-64页 |
·本章引论 | 第41-42页 |
·气膜冷却机理研究实验台 | 第42-49页 |
·实验台的系统架构和组成 | 第42-44页 |
·平板气膜冷却实验段 | 第44-46页 |
·静叶栅气膜冷却实验段 | 第46-48页 |
·动叶栅叶顶气膜冷却实验段 | 第48-49页 |
·高亚音速叶栅气膜冷却实验台 | 第49-59页 |
·高亚音速叶栅台的系统组成 | 第50-56页 |
·高亚音速叶栅台的气动测试结果 | 第56-59页 |
·压力敏感漆(PSP)实验技术 | 第59-62页 |
·压敏漆测量气膜冷却效率的基本原理 | 第59-60页 |
·压敏漆测量气膜冷却效率的技术方法 | 第60-62页 |
·压敏漆测量气膜冷却效率的不确定分析 | 第62页 |
·实验数据的三维重构方法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3章 气膜冷却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验证 | 第64-81页 |
·本章引论 | 第64页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64-65页 |
·雷诺时均方法 | 第65-71页 |
·两方程涡粘湍流模型 | 第66-67页 |
·Standard k-ε 模型 | 第66页 |
·RNG k-ε 模型 | 第66-67页 |
·k-ω 模型 | 第67页 |
·SST k-ω 模型 | 第67页 |
·各项异性湍流模型修正 | 第67-71页 |
·湍流模型选择及平板气膜冷却数值方法验证 | 第71-75页 |
·叶栅气膜冷却数值方法验证 | 第75-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4章 孔型结构对气膜冷却流动传热的影响机制 | 第81-124页 |
·本章引论 | 第81-82页 |
·平板气膜冷却实验测量和数值计算方法 | 第82-86页 |
·物理模型和参数描述 | 第82-83页 |
·平板气膜冷却系列实验 | 第83-85页 |
·平板气膜冷却数值计算方法 | 第85-86页 |
·典型孔单元的气膜冷却流动传热特征 | 第86-112页 |
·实验可靠性验证 | 第87-91页 |
·圆孔气膜冷却的流动传热机理 | 第91-95页 |
·扇形孔气膜冷却的流动传热机理 | 第95-99页 |
·双射流气膜冷却的流动传热机理 | 第99-112页 |
·反肾形涡结构的构造思路 | 第100-101页 |
·双射流气膜冷却的物理模型及平板气膜冷却实验 | 第101-105页 |
·试验设计(DoE)分析多参数对双射流气膜冷却的影响特性 | 第105-112页 |
·双射流气膜冷却研究小结 | 第112页 |
·气膜冷却孔型优化的流动传热机制 | 第112-113页 |
·新型气膜孔结构的构建及其气膜冷却特性分析 | 第113-122页 |
·元宝孔气膜冷却结构的构造机制 | 第113-115页 |
·元宝孔的气膜冷却特性分析 | 第115-119页 |
·主要参数对元宝孔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5章 透平叶栅环境中的元宝孔气膜冷却特性 | 第124-146页 |
·本章引论 | 第124页 |
·研究对象及参数描述 | 第124-126页 |
·叶片表面压力及气膜孔射流系数 | 第126-128页 |
·叶片表面压力分布 | 第126-127页 |
·不同孔型的射流系数 | 第127-128页 |
·实验方案及实验工况 | 第128-131页 |
·当地吹风比的理论推导 | 第128-130页 |
·实验方案与实验工况 | 第130-131页 |
·元宝孔在透平叶栅环境中的气膜冷却特性 | 第131-144页 |
·叶片单排孔射流的气膜冷却特性 | 第131-137页 |
·叶片多排联供的全气膜冷却特性 | 第137-142页 |
·多排孔气膜冷却的叠加效应 | 第142-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6章 透平叶栅环境中的动叶叶顶气膜冷却特性 | 第146-158页 |
·本章引论 | 第146页 |
·物理模型描述和实验工况设定 | 第146-148页 |
·护环表面压力分布及气膜孔平均射流系数 | 第148-150页 |
·不同参数对叶顶气膜冷却的影响特性 | 第150-155页 |
·质量流量比对叶顶气膜冷却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密度比对叶顶气膜冷却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叶顶间隙对叶顶气膜冷却的影响 | 第153-155页 |
·两种叶顶模型气膜冷却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155-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7章 近真实工况马赫数条件下的全叶片气膜冷却特性 | 第158-170页 |
·本章引论 | 第158页 |
·研究对象及参数说明 | 第158-161页 |
·设计工况下的静叶全叶片气膜冷却特性 | 第161-162页 |
·变工况下的静叶全叶片气膜冷却特性 | 第162-163页 |
·不同马赫数条件下的全叶片气膜冷却特性 | 第163-166页 |
·元宝孔在近真实工况马赫数条件下的全叶片气膜冷却特性 | 第166-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0-175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70-171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71-173页 |
·本文工作创新点 | 第173-174页 |
·工作展望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