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国家重视中小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发展 | 第13-14页 |
| ·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 第14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景观问题突出 | 第14页 |
| ·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游憩、认知的需要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国外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内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概述 | 第19-21页 |
| ·基地规划缺乏指导标准 | 第19-20页 |
| ·实践活动内容单一 | 第20页 |
| ·景观特色不鲜明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景观规划概述 | 第23-34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景观规划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概念 | 第23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范围界定 | 第23-24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景观规划的概念 | 第24-25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景观规划相关基础理论 | 第25-30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6-28页 |
| ·植物群落学理论 | 第28-29页 |
| ·“设计结合自然”思想 | 第29-30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与中小学生的关系 | 第30-32页 |
| ·符合中小学生特殊阶段的发展特点 | 第30-31页 |
| ·满足中小学生的活动需求 | 第31-32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景观的特点与作用 | 第32-34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特点 | 第32页 |
|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景观的作用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景观规划策略 | 第34-45页 |
| ·重视基地景观的合理规划 | 第34-38页 |
| ·基地选址 | 第34-35页 |
| ·基地景观规划主题 | 第35-36页 |
| ·基地景观规划方法 | 第36-37页 |
| ·基地景观要素规划 | 第37-38页 |
| ·基地的安全性要求 | 第38页 |
| ·通过功能分区布置丰富的实践活动 | 第38-42页 |
| ·自然生态区 | 第38-39页 |
| ·教育观赏区 | 第39-41页 |
| ·娱乐休闲区 | 第41-42页 |
| ·突出实践基地的景观特色 | 第42-45页 |
| ·互动场面的形成 | 第42-43页 |
| ·乡土植物的运用 | 第43-44页 |
| ·地方符号的挖掘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规划实例——福建省三明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景观规划设计 | 第45-66页 |
| ·基本概况 | 第45-47页 |
| ·区位分析 | 第45-46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6-47页 |
| ·周边用地与交通现状 | 第47页 |
| ·规划设计依据与原则 | 第47-49页 |
| ·规划设计依据 | 第47-48页 |
| ·规划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 ·规划设计目标与主题定位 | 第49-50页 |
| ·规划设计目标 | 第49-50页 |
| ·规划设计主题定位 | 第50页 |
| ·规划设计布局 | 第50-52页 |
| ·功能构成 | 第52-58页 |
| ·主入口及综合楼区 | 第53-54页 |
| ·景观文化大道区 | 第54页 |
| ·室内综合实践区 | 第54-55页 |
| ·生活区 | 第55-56页 |
| ·体能训练区 | 第56-57页 |
| ·综合实践区 | 第57-58页 |
| ·基地景观专项规划 | 第58-61页 |
| ·道路景观规划 | 第58-60页 |
| ·建筑景观规划 | 第60页 |
| ·水体景观规划 | 第60-61页 |
| ·特色基地景观的营造 | 第61-65页 |
| ·通过景观合理设置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性 | 第61-62页 |
| ·种植乡土植物展示景观特色 | 第62-64页 |
| ·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 第64-65页 |
| ·规划实例总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 ·论文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