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20页 |
·注释研究 | 第12-15页 |
·拟诗研究 | 第15-16页 |
·年代研究 | 第16-17页 |
·题旨研究 | 第17-18页 |
·文学艺术价值 | 第18-20页 |
2 《古诗十九首》创作年代、作者、主题内容考论 | 第20-32页 |
·创作年代与创作者考论 | 第20-28页 |
·创作年代讨论 | 第20-25页 |
·创作者考论 | 第25-28页 |
·题旨内容探讨 | 第28-32页 |
·抒发相思离别之情 | 第28-29页 |
·表达伤时失意之苦 | 第29-31页 |
·生命价值的觉醒 | 第31-32页 |
3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 第32-40页 |
·融情于景的抒情模式 | 第32-35页 |
·浅近自然的语言运用 | 第32-33页 |
·生活细节的抒情性描写 | 第33-34页 |
·情景交融的抒情模式 | 第34-35页 |
·含蓄蕴藉的语言塑造 | 第35-36页 |
·艺术手法的交替使用 | 第36-40页 |
·典故的使用 | 第36-38页 |
·用字工整 | 第38页 |
·互补的句式 | 第38-40页 |
4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地位 | 第40-53页 |
·启蒙文学的自觉时代 | 第40-44页 |
·生命价值的探讨 | 第40-41页 |
·文学自觉时代的开端 | 第41-44页 |
·成熟的五言诗体 | 第44-47页 |
·纯粹整齐的五言诗 | 第45-46页 |
·充满现实性的抒情 | 第46页 |
·继承民间的艺术手法 | 第46-47页 |
·诗学史价值 | 第47-53页 |
·对《诗经》的继承 | 第47-48页 |
·对《楚辞》的继承 | 第48-49页 |
·民间歌谣向诗人文学的过渡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