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的理论建构 | 第14-37页 |
一、 电影中“八大组合段”的理论概述 | 第15-17页 |
二、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的理论建构 | 第17-24页 |
三、 麦茨的组合段与栏目特定镜组的区别 | 第24-30页 |
(一) 两者的研究内容不同 | 第25页 |
(二) 两者的划分依据不同 | 第25-29页 |
(三) 两者的排列状态不同 | 第29-30页 |
四、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出现的必然性 | 第30-34页 |
(一) 从信息论角度进行分析 | 第30-32页 |
(二) 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角度分析 | 第32-34页 |
五、 栏目特定镜组的应用现状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栏目特定镜组的构成形式及其特性 | 第37-56页 |
一、 景别运用的特性 | 第37-41页 |
(一) 镜头画框,建构“虚空间” | 第37-38页 |
(二) 景别对比,逻辑与秩序的生成 | 第38-40页 |
(三) 全势近质,情景合一 | 第40-41页 |
二、 镜头运动运用的特性 | 第41-45页 |
(一) 三维运动,增强视觉刺激 | 第41-44页 |
(二) 镜头运动的线条,力量和情感的表达 | 第44-45页 |
三、 镜头角度的运用特性 | 第45-49页 |
(一) 侧面肖像——裸露癖者与窥淫癖者之间的秘密 | 第45-47页 |
(二) 角度之俯仰——男女权之斗争 | 第47-49页 |
四、 多机位的运用特性 | 第49-56页 |
(一) 机位角色——面对面的倾听者 | 第50-53页 |
(二) 多机位带来影像的现实印象 | 第53-56页 |
第三章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的类型及特点 | 第56-68页 |
一、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的类型 | 第56-61页 |
(一) 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类型分析 | 第56-58页 |
(二) 从修辞学角度进行类型分析 | 第58-61页 |
二、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的特点 | 第61-68页 |
(一)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的仪式性 | 第61-63页 |
(二)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的程式化 | 第63-64页 |
(三)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的游戏性 | 第64-66页 |
(四) 电视栏目特定镜组的“场”效应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栏目特定镜组在电视栏目中的功能分析 | 第68-79页 |
一、 栏目特定镜组促使栏目品牌化 | 第68-70页 |
二、 栏目特定镜组使栏目充满了节奏感 | 第70-72页 |
三、 栏目特定镜组带来了影像奇观 | 第72-74页 |
四、 栏目特定镜组赢得栏目的高收视率 | 第74-79页 |
(一) 流水线式的制作方式——赢得高收视率的前提条件 | 第74-75页 |
(二) 巧妙的叙事策略——赢得高收视率的关键 | 第75-77页 |
(三) “明星”特质——赢得高收视率的保障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奖励情况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