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微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 微生物检测方法研究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2 现行其他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应用及其利与弊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1 生物热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 生物热动力学理论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整体研究思路 | 第13-17页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微生物检测新方法的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17-23页 |
1 样品的采集 | 第17-22页 |
2 菌液制备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各类型注射剂的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23-24页 |
1 样品设置依据 | 第23页 |
2 样品的采集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抑菌活性考察的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24-25页 |
1 样品设置依据 | 第24页 |
2 样品的采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微生物检测新方法建立 | 第25-56页 |
第一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微生物检查方法学考察 | 第25-39页 |
1 生物热动力学方法原理 | 第25-27页 |
2 生物热动力学微生物检查方法学考察 | 第27-39页 |
第二节 三种微生物检测方法对生物热动力学法的佐证 | 第39-51页 |
1 VITEK-2 compact微生物检测 | 第39-41页 |
2 MADLI-TOF MS微生物检测 | 第41-47页 |
3 16SrDNA微生物检测 | 第47-50页 |
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节 药典常规无菌检测方法考察 | 第51-53页 |
1 药典常规无菌检测方法研究 | 第51-52页 |
2 药典常规无菌检测方法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应用 | 第56-69页 |
第一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微生物检测方法的临床初步应用 | 第56-59页 |
1 临床标本的制备 | 第56-57页 |
2 生物热动力学微生物检查法对临床样本的考察 | 第5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注射剂无菌检测 | 第59-64页 |
1 混合微生物生物热动力学考察 | 第59-60页 |
2 生物热动力学法对各类型注射剂的无菌性考察 | 第60-64页 |
3 小结 | 第64页 |
第三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药物抑菌活性考察 | 第64-69页 |
1 生物热动力学评价抑菌活性概述 | 第64-65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5页 |
3 药物抑菌活性考察 | 第65-66页 |
4 考察结果 | 第66-69页 |
5 小结 | 第69页 |
第五章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微生物检查法操作规程 | 第69-75页 |
第一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微生物检查法基本内容 | 第70-73页 |
1 仪器设备 | 第70页 |
2 实验环境、实验人员、培养基等规定 | 第70-72页 |
3 微生物检查试验 | 第72-73页 |
第二节 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 第73-74页 |
1 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 | 第73页 |
2 供试品检测 | 第73-74页 |
3 结果判断 | 第74页 |
第三节 供试品的抑菌活性检查 | 第74-75页 |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74-75页 |
2 菌液制备与计数 | 第75页 |
3 抑菌活性考察 | 第75页 |
4 结果判断 | 第75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5-78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5-77页 |
2 存在问题 | 第77页 |
3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