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种植业论文--园艺作物论文

温江花木产业集聚水平及提升对策研究--基于经营模式的视角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绪论第12-17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扩展相关产业集聚理论第13页
     ·补充对温江地区花木产业的集聚状况的研究第13-14页
     ·基于经营模式角度拓展研究产业集聚的视角第14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文献综述法第14页
     ·系统分析法第14页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第14-15页
     ·比较和优化法第15页
   ·研究内容第15-17页
2. 文献综述第17-22页
   ·产业集聚的含义第17页
   ·产业集聚的动因第17-18页
   ·外部经济与产业集聚第18-19页
   ·农业产业集聚的含义和特征第19-20页
     ·农业产业集聚的含义第19-20页
     ·农业产业集聚的组成第20页
   ·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子第20-22页
3. 温江花木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第22-25页
   ·规模效应理论第22页
   ·交易成本理论第22-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3-24页
   ·专业化人力资本理论第24-25页
4. 世界范围、国内及温江区域花木产业概况第25-29页
   ·全球花木产业发展现状第25-26页
   ·国内花木产业发展现状第26页
   ·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现状第26-29页
5. 温江花木产业集聚程度研究第29-35页
   ·温江花木产业集聚度测量工具第29-31页
     ·区位商法第29-30页
     ·空间基尼系数测量法第30页
     ·市场集中度测量法第30-31页
   ·温江花木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测量第31-34页
     ·基于区位商方法的判断第32页
     ·基于空间基尼系数法的判断第32-33页
     ·基于市场集中度的判断第33-34页
   ·温江产业集聚的判断结论第34-35页
6. 影响温江区花木产业集聚因子研究第35-43页
   ·因子群指标体系构建第35-38页
   ·影响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的因子群影响度分析第38-40页
   ·经营模式与影响产业集聚因子的联结第40-41页
   ·影响温江花木产业集聚因子群与经营模式的关系第41-43页
7. 基于经营模式以及对温江区花木产业实地调研的思考第43-52页
   ·荷兰与美国的花木市场及经营模式概况第43-44页
     ·荷兰花木产业的典型模式第43页
     ·美国花木产业的典型模式第43-44页
   ·国内花木产业经营模式概况第44-46页
     ·生产基地驱动型第44-45页
     ·龙头企业领导型第45页
     ·专业市场驱动型第45页
     ·行业协会带动型第45-46页
   ·温江区内各类经营模式的比较以及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第46-52页
     ·家庭经营模式第46-47页
     ·大户经营模式第47-48页
     ·合作社经营模式第48-50页
     ·公司经营模式第50-52页
8. 建立温江区花木产业新型模式的探讨第52-62页
   ·新型模式的运作方式第53-54页
   ·新型模式对产业集聚的促进第54-55页
   ·“花农--合作社--公司”的利益机制第55-56页
     ·“花农--合作社--公司”的利益源头第55-56页
     ·“花农--合作社--公司”的利益联结方式第56页
   ·“花农--合作社--公司”新型经营模式的约束机制第56-57页
     ·股份约束第56-57页
     ·合同约束第57页
   ·“花农--合作社--公司”新型经营模式的保障机制第57-58页
     ·保护价格制度第57-58页
   ·“花农--合作社--公司”运营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第58-60页
     ·有利于实现花木产业的规模效应第58页
     ·有利于保护花农的利益第58页
     ·有利于降低多方参与者面临的市场风险第58-59页
     ·有利于降低产业整体的市场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聚第59页
     ·公司、合作社、花农三方的博弈第59-60页
   ·新型模式面临的制约与问题第60-62页
     ·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第60页
     ·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研究性机构缺乏第60-61页
     ·花木产业的社会网络仍不健全第61-62页
9. 政策建议第62-65页
   ·出台能促进经营模式改良,产业集聚程度提升的措施第62页
   ·扩大城区基础设施投入规模,提升地区硬件水平,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第62页
   ·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引进和培养高素质花木技术人才第62-63页
   ·加快对市场的深化改革,完善花木产业市场体系第63页
   ·完善花木产业的社会网络,规范支持性机构的发展第63-64页
   ·规范场外中间机构的建设第64-65页
10. 结论第65-66页
11. 研究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表第70-73页
后记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省承接东部转移工业的选择研究
下一篇:中国茶叶行业培训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谈各年龄段人群茶叶兴趣培训项目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