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20页 |
一、 粮食安全概念的研究 | 第13-16页 |
二、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 第16-17页 |
三、 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 | 第17-20页 |
第四节 结语 | 第20-21页 |
第五节 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1-24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四、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第一节 土地稀缺理论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人地关系原理 | 第25页 |
第三节 供求理论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 第28-32页 |
第一节 协调与协调发展概念 | 第28页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28-32页 |
一、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29页 |
二、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29页 |
三、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29-30页 |
四、 评价模型构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第32-50页 |
第一节 河北省概况 | 第32-38页 |
一、 自然地理状况 | 第32-34页 |
二、 人口状况 | 第34-35页 |
三、 耕地资源状况 | 第35-37页 |
四、 粮食生产状况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和粮食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40-42页 |
第四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权重确定 | 第42页 |
第五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子系统间协调关系研究 | 第42-45页 |
第六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 第45-47页 |
第七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页 |
第八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 第47-50页 |
第五章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发展预测 | 第50-58页 |
第一节 GM(1,1)灰色预测模型原理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预测及其结果 | 第52-54页 |
第三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预测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第四节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第六章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发展调控建议 | 第58-65页 |
第一节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 第58-59页 |
一、 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 第58页 |
二、 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 第58-59页 |
三、 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 第59页 |
第二节 加强耕地的有效管理、法制建设,兴修农业基础设施 | 第59-61页 |
一、 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有效利用 | 第59-60页 |
二、 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 第60-61页 |
三、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第61页 |
第三节 重视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 | 第61-62页 |
一、 加强粮食品种、品质的改良,推进良种工程 | 第61-62页 |
二、 发展精细农业,推进粮食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生产 | 第62页 |
三、 推广适用型的农业耕作技术 | 第62页 |
第四节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发展 | 第62-63页 |
一、 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 第62-63页 |
二、 加快工业化发展,带动农村经济 | 第63页 |
三、 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协调区域平衡发展 | 第63页 |
四、 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 | 第63页 |
第五节 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