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绪论第13-16页
   ·研究背景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25页
   ·知识共享的内涵第16-17页
     ·知识的定义第16页
     ·知识共享的涵义第16-17页
   ·知识共享的过程第17-18页
   ·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研究第18-19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相关研究综述第19-22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内涵第19-20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第20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演进规律研究综述第20-22页
   ·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共享研究综述第22-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3. 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共享特性分析第25-35页
   ·虚拟学习社区形成要素分析第25-27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第25-26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核心要素分析第26-27页
   ·虚拟学习社区发展阶段分析第27-30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阶段第27-28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阶段第28-29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成熟阶段第29页
     ·虚拟学习社区的衰退与消亡阶段第29页
     ·虚拟学习社区演进规律的总结第29-30页
   ·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共享特性第30-32页
     ·虚拟学习社区成员交互特性分析第30-32页
     ·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参与特性分析第32页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流动过程和特点分析第32-34页
     ·个体与个体间的知识流动第33页
     ·知识在个人与学习共同体之间的流动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4.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运作过程分析第35-46页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方式分析第35-36页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模式分析第36-38页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运行过程第36-37页
     ·虚拟学习社区成员之间知识共享模式第37-38页
     ·虚拟学习社区成员与社区知识共享模式第38页
   ·影响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因素分析第38-43页
     ·社会性交互第39页
     ·信任第39-41页
     ·社区归属感第41-42页
     ·自我效能第42页
     ·感知学习第42-43页
   ·概念模型框架第43-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5. 实证研究第46-67页
   ·问卷设计第46-48页
     ·研究对象以及方法第46页
     ·问卷的设计过程第46-48页
   ·小样本预测试第48-51页
     ·小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第48-49页
     ·小样本数据的信度效度分析第49-50页
     ·小样本预测试结果分析第50-51页
   ·正式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第51-60页
     ·样本的收集与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第51-52页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第52-60页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第60-66页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方法与步骤第60-61页
     ·结构方程模型的初始检验第61-62页
     ·假设检验和初步结果分析第62-64页
     ·模型的修正与检验第64-65页
     ·最终结果讨论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7-73页
   ·研究总结第67-70页
   ·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管理对策第70-71页
     ·增强成员之间的互动第70页
     ·增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第70-71页
     ·增强成员之间的互信第71页
     ·加强成员对学习的感知程度第71页
   ·创新点第71-72页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附录1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第80-81页
附录2 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余暇生活方式对体质的影响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下一篇:基于兴趣关系的网络社区可信用户推荐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