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 已有芽孢杆菌表达载体系统 | 第11-14页 |
·枯草芽孢杆菌 | 第11-12页 |
·短小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 第12-13页 |
·短短小芽孢杆菌 | 第13页 |
·坚强芽孢杆菌 | 第13-14页 |
2 常用外源质粒的导入手段 | 第14页 |
·原生质体转化法 | 第14页 |
·电转化法 | 第14页 |
·感受态细胞转化法 | 第14页 |
3 表达载体构建原件 | 第14-15页 |
4 芽孢杆菌表达载体构建所面临的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五株野生型芽孢杆菌作为 pBE2 质粒受体菌的潜力分析 | 第17-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菌株 | 第17页 |
·五株菌 16S rDNA 分析 | 第17-18页 |
·碳源利用情况分析 | 第18-19页 |
·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第19页 |
·天然质粒分析 | 第19-20页 |
2 结果 | 第20-25页 |
·基于 16S rDNA 的菌株系统发育分析 | 第20-22页 |
·BIOLOG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抗生素敏感性 | 第23-25页 |
·天然质粒分析 | 第25页 |
3 讨论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基于鞭毛蛋白基因的坚强芽孢杆菌特异性套式 PCR 和荧光定量 PCR 方法的建立 | 第28-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菌株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33页 |
2 结果 | 第33-36页 |
·坚强芽孢杆菌 hag 中间序列分析 | 第33页 |
·巢式 PCR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FQ-PCR 特异性检测情况 | 第34-35页 |
·坚强芽孢杆菌的检测灵敏性分析 | 第35-36页 |
·样品检测结果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pBE2 质粒在五株芽孢杆菌中的转化 | 第38-45页 |
1 材料 | 第38-39页 |
·菌株 | 第38页 |
·培养基 | 第38页 |
·试验试剂 | 第38-39页 |
2 方法 | 第39-41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39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9页 |
·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39-40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页 |
·电转步骤 | 第40页 |
·阳性克隆的 PCR 验证 | 第40-41页 |
3 结果 | 第41-42页 |
·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其恢复能力 | 第41页 |
·质粒 pBE2 对各菌株的电转化 | 第41页 |
·质粒 pBE2 对各菌株的原生质体转化结果 | 第41页 |
·阳性克隆的 PCR 验证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五章 以 pBE2 质粒为骨架构建表达载体系统 | 第45-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菌株 | 第45页 |
·PCR 体系及程序 | 第45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45页 |
·4412 启动子的应用 | 第45-46页 |
·P43 强启动子的应用 | 第46-48页 |
·hag 启动子的应用 | 第48-49页 |
·各质粒的转化及表达分析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7页 |
·pBE4412 质粒的构建 | 第50-51页 |
·pBE43GFP 质粒分析 | 第51-54页 |
·pBE43Cm 质粒构建结果 | 第54-55页 |
·pBEhCm 质粒的相关分析 | 第55-57页 |
·原生质体转化分析 | 第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VP28 基因在爱德华氏菌三基因缺陷弱毒株中的表达分析 | 第59-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菌株及实验用对虾 | 第59页 |
·含 VP28 基因的 pBAD-gIII 质粒的提取 | 第59页 |
·质粒的转化 | 第59-60页 |
·VP28 基因的表达 | 第60页 |
·表达产物的验证 | 第60-61页 |
·攻毒试验 | 第61页 |
2 结果 | 第61-63页 |
·外源质粒的转化情况 | 第61-62页 |
·VP28 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62-63页 |
·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