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2页 |
第二章 蜡状芽孢杆菌的空间搭载和空间飞行返回后细菌表型的改变 | 第22-41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22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搭载装置的设计与制备 | 第22-23页 |
·蜡状芽孢杆菌的选择和搭载样本的接种 | 第23-24页 |
·搭载过程 | 第24页 |
·神舟八号返回后样品的初步处理 | 第24-25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25-26页 |
·空间突变株的筛选 | 第26-27页 |
·菌株的耐药性实验 | 第27-29页 |
·菌株的溶血实验 | 第29页 |
·菌株的Biolog实验 | 第29-30页 |
·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30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30-37页 |
·细菌沙宣鉴定步骤 | 第30-32页 |
·空间飞行后细菌的形态学特点 | 第32页 |
·细菌16s测序分析 | 第32-33页 |
·耐药性检测 | 第33-34页 |
·溶血检测 | 第34页 |
·Biolog生化谱检测 | 第34-35页 |
·生长曲线 | 第35-3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37-40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空间飞行后蜡状芽孢杆菌突变株基因组的改变 | 第41-84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41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41-47页 |
·蜡状芽孢杆菌突变株和对照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41页 |
·测序文库的构建 | 第41-42页 |
·测序策略 | 第42-43页 |
·数据的产出和质量控制 | 第43页 |
·基因组组装 | 第43-44页 |
·基因预测及注释分析 | 第44页 |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44-47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47-79页 |
·蜡状芽胞杆菌突变株和对照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测序后数据产出和质量控制 | 第48-53页 |
·数据组装 | 第53-60页 |
·基因预测与注释分析 | 第60-67页 |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67-79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79-82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82-84页 |
第四章 空间飞行对蜡状芽孢杆菌转录组的影响 | 第84-106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84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84-89页 |
·蜡状芽孢杆菌总RNA提取 | 第84页 |
·转录组测序 | 第84-86页 |
·测序评估 | 第86-87页 |
·基因表达情况 | 第87-88页 |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88-89页 |
·功能分析 | 第89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89-102页 |
·总RNA提取 | 第89-91页 |
·测序结果的评估 | 第91-95页 |
·基因表达 | 第95-97页 |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97-98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 第98页 |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 第98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第98-102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02-105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空间飞行对蜡状芽孢杆菌蛋白质组的影响 | 第106-144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06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11页 |
·iTRAQ定量原理 | 第106-108页 |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实验流程 | 第108-109页 |
·信息分析流程 | 第109-111页 |
·蛋白功能分析 | 第111页 |
·两株空间飞行株的聚类分析 | 第111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111-139页 |
·总蛋白的提取、院基化处理和浓度测定 | 第112-113页 |
·蛋白质谱鉴定 | 第113-117页 |
·蛋白质定量 | 第117-119页 |
·功能分析 | 第119-122页 |
·差异表达蛋白的富集分析 | 第122-137页 |
·两株空间飞行株的聚类分析 | 第137-139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39-142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142-144页 |
第六章 空间飞行对蜡状芽孢杆菌影响的系统生物学分析 | 第144-155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44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144-145页 |
·基因组与转录组、蛋白组 | 第144页 |
·转录组与蛋白组 | 第144页 |
·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的整合分析 | 第144-145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145-152页 |
·基因组与转录组、蛋白组 | 第145页 |
·转录组与蛋白组 | 第145-152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52-154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154-155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155-159页 |
·研究结论 | 第155页 |
·本研究的优点 | 第155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5-157页 |
·今后的实验解决方案和解决思路 | 第157页 |
·展望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综述 | 第167-175页 |
个人简介 | 第175-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