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简要评述 | 第13页 |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思路 | 第13-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产业集聚对产业转移影响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一、 产业集聚 | 第16页 |
二、 产业转移 | 第16-17页 |
三、 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 | 第17-18页 |
四、 产业集聚吸引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五、 利用产业集群提高新疆地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 第19页 |
第二节 产业转移的集聚路径形式 | 第19-20页 |
一、 通过东西部省区政府层面之间的合作 | 第19-20页 |
二、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 第20页 |
三、 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模式 | 第20页 |
第三节 产业转移集聚化动因 | 第20-22页 |
一、 产业转移的要素动因 | 第20-21页 |
二、 产业转移的集聚化动因 | 第21-22页 |
第四节 集聚视角下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 | 第22-25页 |
一、 对输出区的影响 | 第22-23页 |
二、 对承接区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 SWOT 分析 | 第25-30页 |
第一节 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 第25-26页 |
一、 资源优势 | 第25页 |
二、 地缘优势 | 第25-26页 |
三、 政策优势 | 第26页 |
第二节 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分析 | 第26-27页 |
一、 缺少产业集群,产业配套能力较差 | 第26页 |
二、 现代物流业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 | 第26-27页 |
三、 科技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缺乏 | 第27页 |
第三节 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分析 | 第27-28页 |
一、 政策机遇分析 | 第27-28页 |
二、 东、中部产业转移机遇分析 | 第28页 |
第四节 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分析 | 第28-30页 |
一、 西部各省区都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激烈 | 第28页 |
二、 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经济发展以及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评价 | 第30-37页 |
第一节 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第30-31页 |
一、 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 | 第30页 |
二、 互补性和独立性原则 | 第30页 |
三、 简明性和可得性原则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1-33页 |
一、 成本因素 | 第31页 |
二、 市场潜力因素 | 第31页 |
三、 投资政策环境 | 第31-32页 |
四、 产业配套能力 | 第32页 |
五、 技术研发水平 | 第32页 |
六、 经济效益因素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评价分析 | 第33-37页 |
第五章 产业集聚视角下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新疆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 第37-40页 |
一、 新疆产业集群的现状 | 第37-38页 |
二、 新疆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新疆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模型构建 | 第40-42页 |
一、 静态模型 | 第40-41页 |
二、 动态模型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新疆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 第42-46页 |
第六章 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与对策建议 | 第46-53页 |
第一节 新疆产业集聚模式的选择 | 第46-47页 |
一、 变产业资源依赖型为产业创新型 | 第46页 |
二、 充分发挥特色、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地区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带动作用 | 第46页 |
三、 利用好各层面上的政策优势,提高产业集聚软环境建设水平 | 第46-47页 |
四、 合理规划、发展区域产业带,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 第47页 |
第二节 新疆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选择 | 第47-50页 |
一、 新疆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产业选择 | 第47-49页 |
二、 以区域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产业有序转移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提高新疆承接产业能力的对策 | 第50-53页 |
一、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新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 第50-51页 |
二、 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 第51页 |
三、 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合理规划集群经济 | 第51页 |
四、 通过产业项目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 第51页 |
五、 努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 第51-52页 |
六、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地金融支持 | 第52页 |
七、 充分发挥产业带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奖励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