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目次 | 第13-17页 |
图清单 | 第17-18页 |
表清单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32页 |
·虫霉目真菌与寄主昆虫的关系 | 第19-23页 |
·虫霉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 第19-21页 |
·侵染蚜虫的虫霉目病原真菌 | 第21-23页 |
·共生细菌与寄主关系研究 | 第23-27页 |
·植物共生细菌研究 | 第23-24页 |
·昆虫(动物)共生细菌研究 | 第24-25页 |
·真菌共生细菌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传统培养法 | 第28页 |
·细菌种群水平生理学指纹法 | 第28页 |
·脂肪酸图谱法 | 第28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28-29页 |
·16S rRNA序列分析法 | 第29页 |
·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 | 第29-30页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30页 |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30-31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页 |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31-32页 |
2 新蚜虫疠霉 F98028 共生细菌 16S rRNA 基因文库构建 | 第32-43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菌种 | 第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引物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培养基制备及菌种准备 | 第33页 |
·菌丝样品预处理 | 第33页 |
·16S rRNA 文库构建 | 第33-37页 |
·DNA 提取 | 第33-34页 |
·共生细菌 16S rRNA 基因片段扩增 | 第34页 |
·PCR 产物割胶回收 | 第34-35页 |
·产物连接 | 第35页 |
·质粒转化 | 第35-36页 |
·阳性克隆子验证 | 第36页 |
·RFLP 分析 | 第36页 |
·BLAST 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NaOH-Dnase 法去除菌丝体外细菌 DNA 有效性验证 | 第37-38页 |
·新蚜虫疠霉共生细菌 16S rRNA 序列扩增结果 | 第38页 |
·阳性克隆子 PCR 验证结果 | 第38-39页 |
·16S rRNA 基因文库阳性克隆子 RFLP 带型分析 | 第39-40页 |
·新蚜虫疠霉共生细菌 16S rRNA 序列比对分析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3 新蚜虫疠霉共生细菌分离鉴定与定位 | 第43-56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菌种 | 第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引物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新蚜虫疠霉共生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44-45页 |
·菌种准备和样品预处理 | 第44页 |
·液体菌丝破壁及共生细菌培养 | 第44页 |
·共生细菌的 16S rRNA 鉴定种属 | 第44-45页 |
·共生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45页 |
·新蚜虫疠霉总 DNA 中共生细菌的特异性扩增 | 第45-46页 |
·样品准备和 DNA 提取 | 第45-46页 |
·可培养共生细菌的特异性扩增 | 第46页 |
·新蚜虫疠霉共生细菌的荧光定位 | 第46-47页 |
·菌丝样品准备 | 第46页 |
·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准备 | 第46页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新蚜虫疠霉菌丝酶解破壁 | 第47-48页 |
·新蚜虫疠霉共生细菌的培养和分离 | 第48-49页 |
·共生细菌 16S rRNA 种属鉴定结果 | 第49-50页 |
·共生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50页 |
·新蚜虫疠霉总 DNA 中不动杆菌特异性扩增结果 | 第50-53页 |
·新蚜虫疠霉液体菌丝中不动杆菌的定位结果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4 不同虫霉目真菌内共生细菌 16S rRNA 基因文库的构建及相关功能研究 | 第56-77页 |
·材料 | 第56-57页 |
·菌种 | 第56页 |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引物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不同菌种菌丝体准备 | 第57页 |
·新蚜虫疠霉 F98028+分生孢子准备 | 第57-58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58页 |
·不同差异样品 16S rRNA 文库构建 | 第58-59页 |
·DNA 提取 | 第58页 |
·不同差异样品内共生细菌 16S rRNA 基因片段扩增 | 第58页 |
·PCR 产物割胶回收 | 第58页 |
·产物连接 | 第58页 |
·质粒转化 | 第58页 |
·阳性克隆子验证 | 第58-59页 |
·RFLP 分析 | 第59页 |
·系统发育分析及多样性分析 | 第59页 |
·新蚜虫疠霉菌株 F98028+和 F98028 对蚜虫的毒力生测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75页 |
·不同样品共生细菌 16S rRNA 序列扩增结果 | 第59-60页 |
·不同样品 16S rRNA 基因文库阳性克隆子的 PCR 验证结果 | 第60-63页 |
·不同样品共生细菌 16S rRNA 基因文库阳性克隆子 RFLP 分析 | 第63-66页 |
·不同样品共生细菌 16S rRNA 序列比对分析 | 第66-72页 |
·未经抗生素处理的不同虫霉样品共生细菌 16S rRNA 基因文库比较分析 | 第72页 |
·经过抗生素处理的新蚜虫疠霉菌丝体和其分生孢子共生细菌 16S rRNA基因文库比较分析 | 第72-73页 |
·经抗生素复壮分离前后新蚜虫疠霉菌株菌丝体中共生细菌多态性的比较和分析 | 第73页 |
·新蚜虫疠霉菌株 F98028+和 F98028 对桃蚜 Myzus persicae 的毒力比较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5 总结 | 第77-80页 |
·研究总结 | 第77-78页 |
·新蚜虫疠霉共生细菌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和荧光原位杂交 | 第77-78页 |
·新蚜虫疠霉菌株 F98028+、F98028 、5403、分生孢子 F98028+pc 和努利虫疠霉菌株 8931 共生细菌的 16S rRNA 基因文库构建与分析 | 第78页 |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作者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