萜类驱避化合物与引诱物缔合作用对驱避活性影响的定量计算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 ·蚊虫驱避化合物 | 第9页 |
| ·人体引诱物 | 第9-10页 |
| ·避作用机理 | 第10-12页 |
| ·阻断识别论 | 第10-11页 |
| ·主动躲避论 | 第11-12页 |
| ·定量构效关系 | 第12-14页 |
| ·驱避化合物与引诱物缔合作用 | 第14-15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 2 萜类驱避化合物与引诱物缔合作用的研究 | 第18-29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数据与方法 | 第18-22页 |
| ·萜类驱避化合物和人体引诱物 | 第18-20页 |
| ·缔合作用的计算 | 第20-22页 |
| ·计算软件 | 第20页 |
| ·结构构建与几何优化 | 第20-22页 |
| ·缔合能量、距离和角度计算 | 第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 ·缔合能量 | 第22-24页 |
| ·缔合距离和缔合角度 | 第24-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3 缔合体特征区域描述符的设计与计算 | 第29-36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设计与计算 | 第29-30页 |
| ·计算软件 | 第29页 |
| ·特征区域描述符的设计 | 第29-30页 |
| ·特征区域描述符的计算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4 缔合作用对驱避活性影响的定量计算 | 第36-49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 ·计算软件 | 第36页 |
| ·分子描述符的计算 | 第36页 |
| ·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建模描述符个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 ·模型的检验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8页 |
| ·分子描述符的计算 | 第37页 |
| ·最佳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 第37-48页 |
| ·建模描述符的个数 | 第37-39页 |
| ·建模描述符的相关矩阵 | 第39-41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41-43页 |
| ·模型的检验 | 第43-45页 |
|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 第45-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