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羌族与羌族文化 | 第16-19页 |
·羌族 | 第16-17页 |
·羌族文化 | 第17-19页 |
·文化认同 | 第19-20页 |
·文化认同的概念 | 第19页 |
·文化认同的结构 | 第19-20页 |
·文化认同的发展阶段 | 第20页 |
·心理韧性 | 第20-28页 |
·心理韧性的概念 | 第20-21页 |
·心理韧性的结构 | 第21页 |
·心理韧性的研究范式与模型 | 第21-23页 |
·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 | 第23-24页 |
·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 第24-28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 | 第28-34页 |
·问题提出 | 第28-30页 |
·羌文化的研究局限 | 第28页 |
·心理韧性的研究局限 | 第28页 |
·震后心理韧性的研究 | 第28-29页 |
·研究工具的问题 | 第29-30页 |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研究意义 | 第31页 |
·本研究框架和理论假设 | 第31-34页 |
·研究框架 | 第31-32页 |
·理论假设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前期研究:来自5.12极重灾区的调查报告 | 第34-53页 |
·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调查 | 第34-39页 |
·目的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灾区成年人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调查 | 第39-45页 |
·目的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震后12位羌族人心理复原力的质性研究 | 第45-52页 |
·目的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7页 |
·结果 | 第47-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羌族民众文化认同的特点研究 | 第53-74页 |
·羌文化认同问卷的编制与分析 | 第53-58页 |
·目的 | 第53页 |
·方法 | 第53-54页 |
·结果 | 第54-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汉文化认同问卷的编制与分析 | 第58-62页 |
·目的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羌族民众文化认同的特点 | 第62-73页 |
·目的 | 第62页 |
·方法 | 第62-63页 |
·结果 | 第63-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羌族民众心理韧性的特点研究 | 第74-96页 |
·羌族民众心理韧性的人口学分类研究 | 第74-78页 |
·目的 | 第74页 |
·方法 | 第74页 |
·结果 | 第74-76页 |
·讨论 | 第76-78页 |
·不同羌、汉文化认同者心理韧性的系列相关研究 | 第78-94页 |
·目的 | 第78页 |
·方法 | 第78-79页 |
·结果 | 第79-89页 |
·讨论 | 第89-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羌族民众文化认同的内隐结构研究 | 第96-104页 |
·目的 | 第96页 |
·方法 | 第96-99页 |
·被试 | 第96-97页 |
·测量工具 | 第97-98页 |
·研究程序 | 第98-99页 |
·结果 | 第99-101页 |
·羌族民众文化认同的内隐效应 | 第99页 |
·羌族民众外显与内隐文化认同的关系 | 第99-100页 |
·羌族民众文化认同与感知到主流群体态度、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羌族民众内隐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 | 第101页 |
·讨论 | 第101-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不同羌汉文化认同者心理韧性的投射测验研究 | 第104-123页 |
·目的 | 第104页 |
·方法 | 第104-105页 |
·研究对象 | 第104页 |
·研究方法 | 第104页 |
·研究工具 | 第104-105页 |
·计分和统计方法 | 第105页 |
·研究结果 | 第105-115页 |
·问卷调查情况 | 第105-106页 |
·双低组与双高组心理韧性状况比较 | 第106页 |
·双低组与双高组H-T-P测验结果 | 第106-112页 |
·不同羌汉文化认同者H-T-P测验与心理韧性特征的相关分析 | 第112-115页 |
·绘画评定的信度和效度 | 第115页 |
·讨论 | 第115-121页 |
·不同羌、汉文化认同者H-T-P绘画特征的心理分析 | 第116-120页 |
·H-T-P测验与心理韧性特征的相关分析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八章 不同羌汉文化认同者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 | 第123-136页 |
·不同羌汉文化认同者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分配研究 | 第123-128页 |
·目的 | 第123页 |
·方法 | 第123-124页 |
·实验程序 | 第124-125页 |
·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 第125页 |
·结果 | 第125-126页 |
·讨论 | 第126-128页 |
·不同羌汉文化认同者对威胁性刺激记忆偏向的研究 | 第128-134页 |
·目的 | 第128-129页 |
·方法 | 第129-130页 |
·实验程序 | 第130-131页 |
·结果 | 第131-132页 |
·讨论 | 第132-134页 |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九章 个案研究 | 第136-151页 |
·目的 | 第136页 |
·研究方法 | 第136-137页 |
·访谈过程 | 第136-137页 |
·研究结果 | 第137-147页 |
·个案9例的基本情况 | 第137-139页 |
·个案9例的问卷得分情况分析 | 第139-142页 |
·对9例个案的深入分析 | 第142-147页 |
·讨论 | 第147-149页 |
·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十章 总的讨论和结论 | 第151-156页 |
·羌族民众对羌文化、汉文化的认同态度存在四种类型 | 第151-152页 |
·对羌、汉文化认同持整合态度者,心理韧性发展最好 | 第152页 |
·文化认同通过人格、精神信仰、应对方式等对心理韧性具有预测作用 | 第152-153页 |
·在威胁性刺激情境下,持整合文化认同态度者心理韧性最好 | 第153-15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54页 |
·总的结论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6页 |
术语表 | 第176-177页 |
附录 | 第177-183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课题情况 | 第183-184页 |
后记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