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6页 |
·引言 | 第16页 |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6-19页 |
·锂离子电池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衡量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电化学参数 | 第18-19页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9-24页 |
·层状正极材料 | 第20-21页 |
·尖晶石正极材料 | 第21-23页 |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 | 第23-24页 |
·富锂层状氧化物 | 第24-33页 |
·富锂层状氧化物的研究历史 | 第25页 |
·富锂层状氧化物的晶体结构 | 第25-27页 |
·富锂层状氧化物充放电特点 | 第27页 |
·富锂层状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第27-31页 |
·富锂层状氧化物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富锂层状氧化物的改性研究 | 第31-33页 |
·本论文选题意义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6页 |
第二章 β-MnO_2纳米棒牺牲模板法制备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 | 第46-60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第三章 球形模板法制备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多孔和实心微球 | 第60-71页 |
·引言 | 第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四章 PAA聚合-热分解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纳米颗粒 | 第71-82页 |
·引言 | 第71页 |
·实验部分 | 第71-73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71-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第五章 Co含量对0.5Li_2MnO_3·0.5LiNi_(1/3+x)Co_(1/3-2x)Mn_(1/3+x)O_2(-1/12 ≤x≤1/1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82-96页 |
·引言 | 第82页 |
·实验部分 | 第82-84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83页 |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92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第六章 Mn-Ni含量对Li_(1.2)Ni_(0.13+x)Co_(0.13)Mn_(0.54-x)O_2(-0.06≤x≤0.06)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96-116页 |
·引言 | 第96页 |
·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96-97页 |
·实验方法 | 第97-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1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第七章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16-11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6页 |
·主要不足之处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8-120页 |
附件 | 第120-13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