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的评定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汽车尾气及其危害 | 第13-16页 |
| ·汽车污染物的来源 | 第13-14页 |
| ·汽车尾气污染物的危害 | 第14-16页 |
| ·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 第16-18页 |
| ·三效催化转化器的结构及作用 | 第18-23页 |
| ·壳体 | 第19-20页 |
| ·衬垫 | 第20-21页 |
| ·载体 | 第21-22页 |
| ·涂层 | 第22-23页 |
| ·影响三效催化转化器性能的因素 | 第23-24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4-29页 |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课题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壳体材质的鉴定 | 第29-34页 |
| ·壳体材质鉴定的重要性 | 第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 ·采样 | 第29-30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 ·壳体元素含量 | 第31-32页 |
| ·壳体不锈钢型号 | 第32页 |
| ·不锈钢中各元素的作用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衬垫元素的测定 | 第34-46页 |
| ·衬垫元素检测意义 | 第34-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 ·采样 | 第35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5-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 ·ICP 测试结果 | 第39-40页 |
| ·X 荧光测试结果 | 第40-41页 |
| ·ICP 与 X 荧光分析方法对比 | 第41-42页 |
| ·影响 X 荧光测试的因素 | 第42-43页 |
| ·X 红外技术的补充说明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载体和涂层的材质鉴定及表征 | 第46-60页 |
| ·载体材质鉴定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 ·载体采样 | 第47页 |
| ·微量取样思想 | 第47-49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49-50页 |
| ·分析方法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 ·比表面积 | 第50-53页 |
| ·X 射线衍射(XRD) | 第53-55页 |
| ·真密度、表观密度 | 第55-57页 |
| ·扫描电镜(SEM)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析 | 第60-68页 |
| ·活性组分 | 第60页 |
| ·实验 | 第60-62页 |
| ·采样 | 第60页 |
|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 ·活性组分含量 | 第62页 |
| ·XRF、SEM-EDS 测试结果 | 第62-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整体效果测试 | 第68-76页 |
| ·实验路线选择 | 第68页 |
| ·仪器与设备连接 | 第68-69页 |
| ·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 第6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74页 |
| ·加减匀速段排放规律 | 第69-71页 |
| ·高速道路排放因子 | 第71-72页 |
| ·排放速率影响程度分析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创新点 | 第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