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实践探索 | 第14-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0页 |
·生态补偿的内涵 | 第22-24页 |
·生态补偿的类型 | 第24-25页 |
·生态补偿的标准 | 第25-27页 |
·生态补偿的模式 | 第27-28页 |
·文献评述 | 第28-30页 |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研究的创新性 | 第33-35页 |
第2章 理论依据与补偿动力机制 | 第35-52页 |
·基于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 | 第35-39页 |
·生态价值理论 | 第35-36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6-37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37-38页 |
·卡尔多-希克斯原则 | 第38-39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39页 |
·区域非均衡情况下的政府主导必要性 | 第39-40页 |
·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关联方式 | 第40-44页 |
·主体的分类方式 | 第40-42页 |
·主体间的利益关联 | 第42-44页 |
·生态补偿中的主体博弈分析 | 第44-52页 |
·生态补偿博弈分析的模型假设 | 第44-46页 |
·主体最优决策对生态补偿的关联分析 | 第46-52页 |
第3章 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现实基础 | 第52-63页 |
·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 | 第52-55页 |
·财政体制概况 | 第52页 |
·财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 第52-54页 |
·财政体制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影响 | 第54-55页 |
·生态补偿中的财政手段分析 | 第55-58页 |
·转移支付的内涵 | 第55-56页 |
·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 | 第56-58页 |
·生态补偿中的转移支付体系 | 第58-63页 |
·转移支付的立体框架 | 第58-60页 |
·不同阶段和层面的转移支付重点 | 第60-63页 |
第4章 区域生态补偿中的区域功能区划 | 第63-72页 |
·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 | 第63-64页 |
·分级区划下的区域生态功能区划 | 第64-72页 |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 第65-66页 |
·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 | 第66-67页 |
·各地市自主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 第67-72页 |
第5章 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标准 | 第72-77页 |
·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依据 | 第72-73页 |
·生态经济数量化方法 | 第72页 |
·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适合方法 | 第72-73页 |
·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数据可行性 | 第73页 |
·区域物质流账户 | 第73-77页 |
·区域物质流账户 | 第73-75页 |
·基于物质流账户的区域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标准 | 第75-77页 |
第6章 潍坊市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优化 | 第77-106页 |
·潍坊市的生态补偿进展 | 第77-79页 |
·潍坊市的基本生态情况 | 第77页 |
·潍坊市的生态补偿政策与措施 | 第77-79页 |
·潍坊市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目标 | 第79页 |
·潍坊市的生态功能区划 | 第79-86页 |
·潍坊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 第79-80页 |
·潍坊市生态功能区划的优先级 | 第80-82页 |
·潍坊市自主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区划 | 第82-86页 |
·潍坊市的生态补偿标准 | 第86-92页 |
·潍坊市生态补偿基金 | 第86-88页 |
·潍坊市物质流账户 | 第88-90页 |
·潍坊市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标准 | 第90-92页 |
·基于潍坊市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与实践总结 | 第92-106页 |
·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的补偿经验 | 第92-96页 |
·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的财政建议 | 第96-100页 |
·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的辅助措施 | 第100-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