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理论论文--环境保护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生态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5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22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实践探索第14-21页
     ·研究意义第21-22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2-30页
     ·生态补偿的内涵第22-24页
     ·生态补偿的类型第24-25页
     ·生态补偿的标准第25-27页
     ·生态补偿的模式第27-28页
     ·文献评述第28-30页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0-33页
     ·研究内容第30-32页
     ·研究方法第32页
     ·技术路线第32-33页
   ·研究的创新性第33-35页
第2章 理论依据与补偿动力机制第35-52页
   ·基于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第35-39页
     ·生态价值理论第35-36页
     ·公共物品理论第36-37页
     ·外部性理论第37-38页
     ·卡尔多-希克斯原则第38-39页
     ·增长极理论第39页
   ·区域非均衡情况下的政府主导必要性第39-40页
   ·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关联方式第40-44页
     ·主体的分类方式第40-42页
     ·主体间的利益关联第42-44页
   ·生态补偿中的主体博弈分析第44-52页
     ·生态补偿博弈分析的模型假设第44-46页
     ·主体最优决策对生态补偿的关联分析第46-52页
第3章 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现实基础第52-63页
   ·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第52-55页
     ·财政体制概况第52页
     ·财政体制的改革趋势第52-54页
     ·财政体制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影响第54-55页
   ·生态补偿中的财政手段分析第55-58页
     ·转移支付的内涵第55-56页
     ·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第56-58页
   ·生态补偿中的转移支付体系第58-63页
     ·转移支付的立体框架第58-60页
     ·不同阶段和层面的转移支付重点第60-63页
第4章 区域生态补偿中的区域功能区划第63-72页
   ·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第63-64页
   ·分级区划下的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第64-72页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第65-66页
     ·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第66-67页
     ·各地市自主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法第67-72页
第5章 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标准第72-77页
   ·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依据第72-73页
     ·生态经济数量化方法第72页
     ·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适合方法第72-73页
     ·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数据可行性第73页
   ·区域物质流账户第73-77页
     ·区域物质流账户第73-75页
     ·基于物质流账户的区域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标准第75-77页
第6章 潍坊市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优化第77-106页
   ·潍坊市的生态补偿进展第77-79页
     ·潍坊市的基本生态情况第77页
     ·潍坊市的生态补偿政策与措施第77-79页
     ·潍坊市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目标第79页
   ·潍坊市的生态功能区划第79-86页
     ·潍坊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第79-80页
     ·潍坊市生态功能区划的优先级第80-82页
     ·潍坊市自主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区划第82-86页
   ·潍坊市的生态补偿标准第86-92页
     ·潍坊市生态补偿基金第86-88页
     ·潍坊市物质流账户第88-90页
     ·潍坊市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标准第90-92页
   ·基于潍坊市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与实践总结第92-106页
     ·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的补偿经验第92-96页
     ·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的财政建议第96-100页
     ·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的辅助措施第100-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沽河流域氮磷关键源区识别及整治措施研究--基于SWAT模型的氮磷排放数量核算的应用
下一篇:黄河废弃水下三角洲土体破坏机制及桩靴承载能力研究